【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李小玲]反本溯源:对中国民间文学概念及理论的反思
  作者:李小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09 | 点击数:3656
 

摘要:民间文学作为学科名词,因其指涉范围的局限已难以适应当下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指称,已渐为西方学人所抛弃。复活和更新白话文学作为民间文学这一外来词所指涉的中国文学活动空间,既是作一种史实的还原,也试图复活传统概念的潜在意蕴,由此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学学术话语。白话和白话文学概念内蕴的对于民间文学作为“生活活态性”、“复调性”、“日常生活审美性”的界定思考,突破了一度被窄化的民间文学仅作为下层民间话语表达的藩篱,进而将日常生活审美纳入到民间文学的研究范畴,实现了传统与当下的合理对接。这一更新让中国民间文学传统得以接续和发扬,理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白话文学;民间文学;中国学科话语


一、对民间文学概念的质疑

  时至今日,folklore(民间文学)概念越来越受到学界质疑,不少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予以否定乃至抛弃。1996年,在美国民俗学会年会上,学者们就这一概念的合法性与否展开了热烈讨论。学者们各抒己见,赞同者有之,但更多的是提出了否定意见。

  一是认为folklore(民间文学)在德国曾和政治意识形态有过紧密联系,进而影响到学科的发展。作为学科概念的folklore,即民俗学或民间文学,曾被用于支持德国纳粹的意识形态,与殖民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民俗学家对folk-lore一词退避三舍,folklore被人们视为“万恶之源”,而这“对学科的窘境难辞其咎”。

  二是概念指称的滞后性和不合时宜。有学者认为,folklore概念先天不足,创建之初意指文明社会里的“残留物”,“残留物”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逐渐消失,因此,难以“面对日新月异、复杂多样的文化产品研究对象”。而这既阻碍人们思想、行为领域的视野,也不利于相关学者的求职从业。吕微认为:“指涉学科对象的folklore,则往往被认为仅仅圈定了民间文学一贯传承但即将消亡的传统体裁和题材文本,因而妨碍了当下语境化实践的非传统学科对象进入学术视野。”户晓辉也认为英语folk和德语Das Volk概念除了因其指涉范围的局限已难以适应当下生活的指称之外,其概念的传统指涉也已经在社会阶层生活中失去了实际的对应内容。

  三是民众对它的负面解释和理解。邓迪斯提到“folklore”与myth(神话)的意义类似,意指撒谎、错误等。而民众对“folklore”的负面的理解和解释导致民俗学科及其研究者难以取得相应的学术地位,如果民俗真的如民众所认为的指称撒谎和错误等义,那么“整个学科致力于谬误这种观念在寻求真理的学术语境中也是不可思议的”。

  由于folklore概念存有诸多的不和谐,科申布砚沙莱特-吉布丽特(B.iKrshenblatt-iGmdlett)甚至主张创建新词予以取代,“解决我们危机的出路,不在于捍卫我们的知识传统、以耻为荣,抑或是澄清误解、以正视听,而应追根究底、改旗易帜,寻找符合后学科架构的学科名称来”。

  事实上,当下已有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始摒弃“folklore”这一概念,其中就包括提出folklore概念的英国,在英国的大学里没有“民俗学系”,开设的课程为“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研究”、“社会史”等。在美国也更多的是用“verbalorspokenart”(言语艺术或口头艺术)等术语予以取代。在德语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民俗学科领域,则出现了“经验文化学”,“欧洲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广为人知的变体。吴秀杰在翻译德国“日常生活”理论的译著中提到,德国学术界已摒弃“Volkskunde”概念,只是为了与中国学术界对接,才使用“民俗学”和“民俗文化研究”等概念。确实,在中国,虽也有学者对“folklore”概念有过异议,但民间文学-民俗学界仍然使用这一概念,而且,学界之外的人也认同“民间文学”的说法。这一现象本身也很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下一条: ·[张静]《北美民俗研究》与美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转型
   相关链接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
·[张志娟]网络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嬗变·[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哈合列孜·赛勒克]东方文学对中国哈萨克文学的影响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德玛拉]蒙—哈民间文学中的狼形象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预备通知·[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崔若男]疫情时代的民间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