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01 | 点击数:5921
 

摘   要: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缘起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采录,源于实践论基础上的科学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发现过程、讲述现象和民间故事传承人与社区、村落传统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有许多值得“深度理解”的地方。未来的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在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讲述、民间故事传承人与听众关系、民间故事传承人当代意义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讨论的空间。

关键词:民间故事;故事传承人;研究史;前瞻性;民间文艺

作   者:林继富,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中国民间文艺学理论建设、学科发展,民间故事传承人活动以及围绕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形成的叙事学理论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在基础理论建设中强调集体性和人民性,民间故事传承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忽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开始,民间故事传承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主要在民间故事的调查、记录等方面,并没有系统讨论传承人本身对故事讲述的影响力,对于民间故事传承人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欠缺,有待进一步讨论。

  一、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

  民间故事是由人讲出来的,民间故事与传承人、讲述人无法分开,然而,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领域,传承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文化运动”时,北京大学作为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发源地,以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为代表的学人倡导的“歌谣学运动”,其中就很少关注民间歌者和民间故事讲述人。在此期间发表的300多篇学术文章里,也没有对民间歌谣演唱者和民间故事讲述人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刘大白、钟敬文等人以自己家乡为中心采录了许多民间故事,在这些故事文本呈现过程中,注意到了讲述人,对于故事讲述环境有一些交代。但是,仍然没有对讲故事的人进行详细记录和研究。

  20世纪40年代,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有两个地方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我们关注比较多的延安时期;另一个关注比较少,就是西南联合大学时期。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在中国西南地区做调查,包括费孝通、杨成志、吴泽霖、马学良、芮逸夫、凌纯声等,他们记录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但也没有对讲述人进行关注。

  随着对民间故事认识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民间故事传承人。20世纪50年代,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关注是比较充分的。1951年,钟敬文在《谈谈口头文学的搜集》一文中指出:“讲述者或歌唱者的身份、年龄、经历、文化程度等,最好也能够详细登记起来。相关的资料越丰富、就越容易增加读者或研究者的理解。”刘魁立分别于1956年和1960年发表文章,倡导民间文学的“忠实记录”原则及其重要性。在《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中,刘魁立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间口头创作中的个人作用,搜集者和出版者应在作品之后更多地介绍讲述者和演唱者。在《再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中,刘魁立主张,我们不仅要忠实记录优秀故事家的优秀口头文学作品,也要全面搜集寻常的讲故事的人和寻常的故事。钟敬文和刘魁立坚持民间文学“忠实记录”就包括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重视,这种采录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得到了全面贯彻。

  1949年以后,专门编讲新故事的“故事员”在上海出现,并逐渐活跃于中国许多地方。最初,新故事就是将上海茶馆里的艺人说评书改造为讲革命故事。不久后,这些“故事员”逐渐吸收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编讲各种现实题材的新故事。

  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重视并承继先前民间故事传承人“搜集整理”工作,其研究也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1984年,指导中国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文件——《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目前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大都保存在少数老的民间歌手和故事家的记忆中,这些歌手和故事家大都年事已高,人数越来越少,失去一个歌手或故事家,将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小宝库永远消逝,所以,抢救各民族优秀的口头文学遗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既然传承人在民间文学传承过程中如此重要,因此,在对待这些传承人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特别提出:在作品正文之后,依次标明讲述者、翻译者、记录整理者,以及故事采录的时间和地点。讲述者的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和出生年月、出生地及移居地、文化程度、职业、族属等,亦应尽量标明。

  由于在搜集民间故事之前就制定了采录具体细目及要求,于是,一大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名字出现在民间故事文本之中,有不少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生活史有详细记录,还出版了一些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故事专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1984年至1990年的6年内就发现能够讲50则以上故事的传承人达9901人。像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民间故事传承人山东的胡怀梅、尹宝兰,辽宁的谭振山,河南的曹衍玉,河北的靳正新、靳景祥,湖北的刘德培、罗成双、孙家香、刘德方,朝鲜族的金德顺,满族的傅英仁、李成明等,这些传承人讲述数量多,讲述质量高,讲述影响大、强。其实,20世纪50年代也发现了一批很有名的讲述人,后来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更谈不上专门研究,比如说孙剑冰发现的秦地女、萧崇素发现的藏族的黑尔甲,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怎样讲故事,这是我们研究上的一些缺陷。

  可以说,对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的重视,是与对于采录民间故事科学性、完整性的认识分不开的。这种工作局面也是和民间故事呈现的现象与学者的倡导、引导分不开的。

  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理论成果

  随着20世纪80年代民间故事集成工作的推动,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构成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最具活力和开创性的专题之一。通过对民间故事传承人记忆能力、故事表达力和创造力的讨论,揭示民间文学传承的基本规律。对民间故事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很多是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就是把人推到民间故事理论建设的核心层面,如江帆对谭振山的研究、我对孙家香的研究,都能体现出我们对传承人的关怀。综观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研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宏观研究。乌丙安在《论民间故事传承人》一文中就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形成与发现、传承人特征、传承活动以及传承线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贾芝的《故事讲述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和演变》,对民间故事传承人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乡土故事家、流浪谋生的故事家、艺人故事家、文人故事家、新传承人等,并在文中谈论了其对故事村现象和故事讲述的演变的看法。

  其二,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观研究。就是对民间故事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讨论,传承人与接受者、搜集者的互动关系。这种讨论常常与民间故事传统以及传统村落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把传承人作为村落社会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诸如江帆对谭振山的跟踪调查研究等、袁学骏对于耿村故事传承人群体的讨论、王作栋对刘德培故事讲述活动的研究等,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基础上。这类研究与民间故事的调查、采集密不可分。

  其三,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微观研究。就是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某一次讲述活动,或者传承人某一段故事生活经历,或者某一个故事的多次讲述的讨论等。这类研究有我对于孙家香故事讲述研究等。我曾经就孙家香讲述的《春风夜雨》故事进行了一个故事多次讲述的探讨,目的是想看到讲述人的每一次讲述在《春风夜雨》故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也可以做对某一个文本的讨论、某一次讲述的讨论,在这个故事中哪些是传统的,哪些是今天的生活,哪些是集体给我们携带过来的观念,哪些是讲述人个人的情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旁及其他的文化,这个做起来还是很有价值的。

  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缘起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采录,源于实践论基础上的科学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发现过程、讲述现象和民间故事传承人与社区、村落传统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有许多值得“深度理解”的地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下一条: ·[丁晓辉]“民族志式的描述”与“立体描写”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