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连华]礼俗互动视角下的当代宗族建构现象分析
——鲁中大窎桥村王氏宗族考察
  作者:周连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0 | 点击数:7826
 

摘要: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俗互动的结果,是连接国家礼制与地方民众的中介,这一传统在当代社会中仍以不同形式有所延续,并在乡村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鲁中大窎桥村王氏借助其丰富的家族历史记忆,以家谱续修、祖先祭祀、祠堂修建等形式,持续进行宗族建构实践活动,与当今自上而下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互动关系。从礼俗互动视角予以分析,有助于发掘乡村宗族的文化意蕴与运作机制,促进民众自发行动与政府合理施政之间的融合,助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窎桥王氏;宗族建构;礼俗互动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俗互动的结果,是连接国家礼制与地方民众的中介,其中凝结着众多的民间传统。学界从礼俗互动的视角对地方宗族的研究由来已久,如科大卫、刘志伟等历史人类学者多采用“国家—地方”的分析框架,基于过往民间文献(碑刻、家谱、文书等)资料开展区域社会史的学术考察,认为华南宗族“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改变国家礼仪,在地方上推行教化,建立起正统性的国家秩序的过程和结果”①。事实上,“礼俗互动”是近年来理解当今民俗传统的新方向。张士闪认为,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礼俗互动”奠定了国家政治设计与地方社会运行的基础②,并由此在具体村落语境中展开国家礼制与地方民众心理、民间自治运作机制、乡村公共机制等多方面的互动考察。赵世瑜提倡应将礼俗互动置于具体社会实践层面加以历时性的分析;李松则通过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民间文艺政策,发现地方社会参与礼俗互动的多样性方式;刘铁梁将礼俗互动视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政治文化运作。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宗族展开了持续的再造与复兴,而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考察当下地方宗族的重构过程,恰好能从文化礼制层面理解乡土民众于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实践行为,以此开辟出宗族礼仪制度研究的新局面。由此,本文选取鲁中淄川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窎桥王氏作为个案研究,基于较长时段的田野观察,从家谱编修、祭祀礼仪、祠堂复建、文献出版等方面考察其近20年的再造过程,以期展现当下山东地区宗族的真实样貌,并在礼俗互动的视角之下审视地方宗族在当今社会中的恢复、运作与延续。

  一、大窎桥与“窎桥王”

  大窎桥村位于淄博淄川区罗村镇以西,据《淄川区志》记载:“大窎桥,淄城东北10公里,罗村以西。”(1)村辖区面积4平方千米,耕地1560亩,林地300多亩,现有村民1200余户,常住人口4000余人,人均耕地0.3亩,符合当地村落“人多地少”的基本状况。大窎桥村为多姓杂居村落,姓氏包括王、董、孙、李、朱、韩、杨、闫、徐、陈、高等,其中王姓人口达2000多人。相传大窎桥村原名杨家庄,杨氏是最早的坐地户,不过时下村中早已没有杨氏后人居住。王氏始祖王贵于明朝初期迁居此地,《王氏世谱》载:“我王氏之先,出自冀州枣强。明兴洪武初年,会有迁发之令,始祖讳贵,自枣强迁淄,占籍于丰泉乡杨家庄,即今大窎桥。”(2)经百年之传衍,村名变更为窎桥村。

  关于杨家庄改称窎桥村的缘由,当地流传着两种普遍的说法。一说王氏七世祖王鳌永有三妻:原配刘氏,继配范氏,侧室刘氏,贵极一时的清朝“引龙侯”(3)王樛即为侧室刘氏所生。侧室在中国古代家族中地位甚低。后来刘氏先于范氏离世,作为长房的范氏要求刘氏出殡不得走正门,王樛迫不得已扎窎桥越门而出,窎桥村名由此而来。另一说法是村东偏南旧有古城,明万历《淄川县志》“古迹篇”中载:“古城,县东北二十里,罗家庄西南。城垣遗址尚存,旧志无考。”(4)清乾隆《淄川县志》县域图中梓橦山以东、锦川河以西清晰注释有“古城基”。相传古城北门外护城河上原有一座“窎桥”连接城内与城外,后衍化为窎桥村名,古城及古桥遗迹现已无处可寻。由于历史久远且缺少可靠的文献资料,关于窎桥村名变更的真正缘由已无从得知,但随着王氏族人从明初迁入村落,繁衍数代,人丁兴旺,特别是从六世祖王崇义考中进士、出仕为官开始,王氏逐步发展成为掌握地方权力的科举望族,强盛起来的王氏族人肯定不愿意看到村名中带有远比自己势弱的杨氏,所以变更也就在所难免。

  窎桥王氏是明清时期淄博地区有名的三大王姓宗族之一。窎桥王氏明清两代前后共有140余名子弟获得科举功名,其中包括7名进士(见表1)以及18名举人,多人出仕为官,造福一方。淄川当地流传“一县科甲、半出王门”的说法,由此足见窎桥王氏科举之盛。

资料来源:山东淄川窎桥王氏文化整理小组:《卷首语——辉煌窎桥、灿烂文化》,《王氏文化》(内部刊物)第5期,2008年。

  窎桥王氏发展兴盛期为明嘉靖至清康熙的150余年间,王氏宗族通过历代科举累积,实力不断扩大,只《王氏世谱》中明文记载的祠产祭田就有百亩之多,窎桥村中现今保存下来的40多座明清古建筑也多为王氏族人所建。除此之外,王氏历世文人皆以诗文为冠,时下依旧保存完好的《王氏一家言》中收录有20多名显贵族人的上千篇作品。除此之外,清晚期十五世祖王培荀还著有《乡园忆旧录》《听雨楼随笔》《雪峤日记》《雪峤外集》等一系列作品,个人著述达百万字之巨。

  同时,窎桥王氏宗族还是淄川历史上家谱续修最为兴盛的宗族之一,《王氏世谱》从九世祖雪因公(王橘)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肇修完成之后,又在历世传衍中进行了多达11次的家谱编修以及3次增补续修活动(参见表2)。

资料来源:淄川窎桥《王氏世谱》续修委员会:《王氏世谱》(第12次续修),2012年。

  明清两代,无论是族众人口数量,还是历史文化底蕴,王氏宗族在大窎桥村乃至整个淄川社会皆可谓首屈一指。正如2003年首期王氏宗族内部刊物《王氏文化》开篇《名门望族》一文中言及:

  淄川窎桥王氏,自明初始祖王贵由河北枣强迁居淄川以后,时代孝友,贻谋忠厚,可称世德之家。自六世王崇义于明嘉靖戊戌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先后有七个进士、一个尚书荣耀门庭,祖孙父子世济其美,盖百余称甲第。“荐贤书贡大廷膺封褒袭世爵育成均而游黉序以及列职散署徼荣冠带者百四十有九人。”门阀之胜,名誉之荣,于淄实称望族……当前窎桥王仍不失为大姓,就人口而言,已逾两万,分别居住在五六个省市,在祖国大家庭中,积极工作在各个岗位上。(5)

  总之,窎桥王氏宗族是明清之际声名于鲁中淄邑地区的科举望族,历世外迁传衍人口众多。根据2012年第12次王氏家谱续修统计,收录世谱族众已达四万余人,因此窎桥王氏仍为当下淄川规模庞大的地方宗族之一。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窎桥王氏宗族不断通过合族性的家谱续修、宗族祭祀、文集出版以及祠堂修复等群体活动以期恢复先祖曾经拥有的那份望族荣光,重新建构起地方宗族组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夏志远]仪式之网:论《金翼》中均衡化关系的可能
下一条: ·[陆薇薇 菅丰]“中国锦鲤”是如何诞生的?
   相关链接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王二杰]礼俗互动下东海孝妇现代传承
·《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赖婷]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李晓宁]礼俗互动视角下清代以来北京村落香会研究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张兴宇]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