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90年前,一位美国汉学家用影像“留住”美丽的中国篮子
  作者:伯特霍尔德·劳弗 (Berthold Laufer)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19 | 点击数:33269
 

 

      德裔美国汉学家伯特霍尔德·劳弗(Berthold Laufer 1874-1934)深爱中国风土人情,上世纪初曾多次来华考察,并对中国的玉器、瓷器和牌楼都有研究。1925年,他以38幅图说编著了《Chinese baskets(中国篮子)》,并在当时被归入“设计人类学”的范畴。而时过一个世纪,好像我们对“物质生活的美学探究”这一课题的兴趣才刚刚苏醒。

《Chinese Baskets》原书封面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文章来源:“留住手艺”微信公众号 2016-07-07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青浦闹元宵记忆
下一条: ·宋元香事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曹祎媚]文化产业发展对非遗“雅化”转向的影响研究·[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彭佳琪 王晓涛]再造竹编村:从竹器制作者到竹编传播家
·[张君]隐性知识视角下黎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反思·[吴昉]变与不变:传统手工艺的媒材转化与融合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
·[徐艺乙]柳宗悦的思想及其他·[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