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作者:王光荣 王春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06 | 点击数:6882
 

四、酒礼歌传承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酒礼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既是口承民俗,也属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酒礼歌濒临失传,能够完整领唱的人越来越少。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酒礼歌一旦真正失传了,本土民间风味十足的大众文学也就此消失。因此,有关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恰当而有力的策略和措施,加以传承和保护。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容易失传的往往是口承类文化即民间文学。因为口承文化是口授心传的东西,本身就不是很稳定的,又由于那些会诵经词、会唱民歌的老艺人相继离去,而新的年轻艺人又承接不上,传承过程中就会出现断层。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室一位美术研究学家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大河从源头奔流到今天,一直没有断裂,没有干涸,没有成为支离破碎的支流和沼泽之地,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没有脱离开本原发展的文化。”(《中国文化报》2002年2月21日)。彝族各种经词,各种酒礼歌就是一种本原文化,只有紧紧握住本原的东西,我们的文化才能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下来,持续不绝地发展开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酒礼歌,我们应在策略上充分认识到酒礼歌的功能与价值,认识到它是当地彝族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彝族父老们联络感情、传扬优良道德品质和增强人与人之间亲和力的方式和手段。在具体措施和操作方面,我们认为,一是要保证有流传的空间与场合;二是要培养造就传承人,保证能时时刻刻有人领唱,一代接着一代,毫不间断;三是要有专项的记录、翻译和注释,形成文字成果,使之流芳百世;四是适当提升酒礼歌音乐曲调的艺术含量。

  非物质文化不同于书面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之所以称得上“精英”,是因为它是书面的、定型了的东西,受众只要有一样作品在手上,无论在哪里、在哪个时段,都可以阅读欣赏。就是那些戏剧作品,虽然演出也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和一定的时段,但无论如何,没有限定得那么古板严格,可以在这个时段展演,也可以在那个时段展示。因为它是有脚本作为依据的。而酒礼歌则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只是寄存在吟唱者的记忆中,而这些人们头脑中记忆的东西,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与场合,它们会自然消失。除了专门学唱的人平时哼一哼、唱一唱其中的一些片段外,大多数人不会系统地去学习和保存这些经词。更因为时代变迁,几乎没有多少人再用心地去学习这些民间的东西了。

  酒礼歌的空间和场合很简单,只要有酒宴就可以开唱,但必须是七老集体带头开唱。这“七老”是按照寨上宗教观念,举行一定的仪式而形成的。因此,要传承酒礼歌,首先就要传承这一“七老”制度,包括“七老”产生的条件,“七老”即位仪式和“七老”的法具、服饰等。他们的法具、服饰没有祭师腊摩、萨喃那么复杂,但有属于他们的独特的成套物件。其次是看主家能耐。少数酒礼歌在跳弓场公共场合祭祖仪式上,多数则在家庭酒宴上吟唱。跳弓场上的活动,自然由村里的“帮郎”队伍(风俗仪式活动事务组织)来安排主持,家庭酒宴则是由家主及其宗亲张罗操办,仪式视主家经济实力和人缘关系而定。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常的家庭,也少不了正常仪式,即都要挨家挨户地请七老夫妇来上座。一旦七老中有四位以上(占多数)到位,他们就自行履行自己的义务,唱起相应的酒礼歌。

  关于酒礼歌的传承保护措施,目前最重要的是采录、翻译和注释。如前所述,记的酒礼歌、能唱酒礼歌的人越来越少,要培养酒礼歌的歌手,力度非常有限,除了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外,还有考虑“谁来学”的问题。因为酒礼歌的曲调比较平淡,激情比较一般,但在当今快节奏生活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极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学唱,大多人只是在一旁聆听而已。所以,只有将其用比较准确的意译处理成文字,才有可能成为永久的财富。

  采录,即录音,保持原唱腔和曲调,是第一步工作。但光有这点,后世人听不懂,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内容,自然没有多大的保存意义,因而需要汉字记音和国际音标标音,接着进行直译和意译,再加上相应的注释和说明,形成一个科学版本。这个科学版本,让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受众,都能理解它的内容,明确它的宗旨。一些熟识国际音标的人,不会说彝话,也能拼读出它的读音。只要酒礼歌科学版本问世,永久传承和保护这宗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本文刊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毛巧晖]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
下一条: ·[刘惠萍]世俗化的神圣叙事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森燕]浅析凉州贤孝的社会文化功能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罗帆]论《西游记》斗法故事的结构形态特点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
·[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陈姵瑄]五路财神宝卷的故事主题及撰造动因·[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