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作者:王光荣 王春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06 | 点击数:6876
 

三、酒礼歌的功能与价值

  大凡民间文学,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价值。古老的神话、史诗,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与执著,体现出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价值。这是先民们给后世留下的弥足珍贵、活态的文化生活资料,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或本民族不同支系群的重要标志。

  作为一部部民间抒情长诗的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没有神话、史诗那么雄浑浩大的气势,也没有那么惊世骇俗、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但却是自古以来广为流传,浸透于当地彝族心灵深处的巨大的民间口头创作作品,有诸多的功能与价值。

  (一)凝聚功能

  凝聚,积聚与聚合也。芒佐支系彝族亲情表露体现在诸多方面,平时相亲相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自不足为奇。没有人把张三为李四承担某种义务,解除某种患忧而当作英雄加以颂扬,也没有人因为帮了旁人的某个大忙而期待着丰厚的回报。一言以蔽之,大家都本着“你的事儿也是我的事儿”的精神,共同完成村中各个农户的大事。因为亲情而相助,因为友情而相扶,因为爱心而相护。因而,酒礼歌的凝聚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内容方面。通篇为主人歌功颂德,张扬主人创业艰难的历程,为受众树立榜样。而且这个榜样不只单独的某一家,今年一户,明年另一户,一年12个月,形成一种核心,共同祈求一个美好的愿望,将全族的人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其次,酒礼歌演唱者主要是村中“七老”。这些“七老”本身就是一个整体,酒家办酒,都将他们一起请来,他们也因此而时常有机会相聚,便于他们时刻商议村里的民间风俗事宜,形成民族民间风俗仪式上的共识。他们之间关注家庭琐事,也能及时交流与沟通,个人之间的感情亦越来越深厚。这种感情亦不断地延伸到他们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姻亲和血亲也随着他们的亲密相伴而形成一个相亲相爱的群体,并带动村寨里的社会活动,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教育功能

  民间文学一经出现,就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教科书。他们在生产劳动中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发出各种号声,那就是最早的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生活故事,民间口传经诗,叙事抒情长诗,民间谚语、俚语、歇后语等,在各种习俗及宗教信仰礼仪中,不断发挥其教育作用。

  歌颂劳动、团结互助、父慈子孝,兄弟友爱、为人忠厚、忠于爱情、反抗剥削、反对重男轻女等,是民间文学常见的主题。彝族酒礼歌以抒情和叙述结合的方式,热情赞颂酒家主人敢想、敢干和艰难创业的精神。且看这样一节歌词:

  桑帕住在坡梁上,早年搭建茅草房,

  茅草难挡风和雨,年年受灾年年伤。

  年年难避寒霜雪,梦里依稀建新房,

  没有神灵来相助,全靠智慧和力量。

  先头上山砍大树,再做泥瓦来盖上,

  瓦屋顶用十把年,大风大雨实难挡。

  桑帕又作新打算,血汗换来新屋房,

  钢筋水泥稳打底,百年风雨能抵挡……

  这是那坡芒佐彝族新屋落成入宅酒宴上的一节酒礼歌的意译,原词为五音节一句,为更好表达愿意,在此仿造汉族民歌格式译出。显而易见,歌词内容简明扼要地记叙和赞美主人建筑新屋的过程和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叙述和赞美,不仅是赞美新屋主人,而且也是在肯定在场所有参加酒宴的人,这种歌颂,就是面对受众进行的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听众很自然地接受了一次传统思想美德的熏陶。

  酒礼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岁时节庆和嫁女仪式中,会唱出一节情节比较复杂、占用时辰比较长的“酿酒歌”(俗称“酿酒经”,彝语称“爹探谢”),其涵义相当含蓄。全歌从沙姜的种植、酒曲的制作说起,一路叙述寻找酒料、酒酿发酵、护理酒酿、择地蒸酒、保养酒味……艰难过程,寓意创业的艰辛与曲折。玉米、白米、荞麦、山薯、芭蕉、芭蕉芋等靠一定的配料和技术酿出酒来,中间需要多少的环节和工序!歌词所叙述的不仅是酿酒一事,而且寓意着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它教育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炼,都要跨过一道道门槛,不可能一挥而就,轻而易举完成一件大事。

  (三)传递功能

  大凡口头创作的东西,都有传承的功能。相传彝族酒礼歌形成于毕摩(当地称腊摩)诞生的初期。在滇、川、黔为代表的彝族地区,祭师毕摩产生的年代较难敲定,但广西那坡芒佐支系彝族大约在北宋时期陆续定居于此地,即该支系彝族居住在现居之地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各信仰活动或民俗仪式也自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相继形成。酒礼歌及其相关的各种礼仪从那个时代起,一代接着一代传递下来,逐步形成一部部比较完整的口传文学作品。

  由于这种酒礼歌是以集体合唱形式进行的,大家共同念唱,共同记忆,较少遗漏,不容易丢失和淡忘。在开唱时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真正念唱的时候,即使出现错漏,也不宜当场打断和补充,但唱完后可以提出来,下一轮领唱(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时予以补充或纠正。有些仪式也随着酒礼歌唱词而举行,如果没有酒礼歌,很多的仪式就无法进行。

  从现场表象看,酒礼歌似是为一家主人歌功颂德,陈述某人创业艰难历程,联络宾主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大家重温全族全寨优良道德品质,传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礼仪活动。一曲曲一段段酒礼歌唱词,就是一面面交情结义场景的镜子,永远引领受众朝着和悦、和谐、美好的生活迈进。

  (四)文学审美功能

  酒礼歌本身就属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群众的许多艺术性语言体现于其中。酒礼歌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大部分酒礼歌是赞颂酒家主人的本领和能耐,但并非每部都平铺直叙,直来直去,而是有板有眼,有具体的内容和情节。有些情节是引用神话传说中的某个片段。比如婚娶的酒礼歌就引用了洪水神话中兄妹婚传说。兄妹婚在当今来说有违伦理与科学,但在古老的神话时代,兄妹婚却是人们的婚姻楷模,后来一些民族将此意识演变为“姑表婚”或“舅表婚”(彝语音“摆倒读”)。如今父老们重温神话故事,并非重返旧俗,而是作为一种插曲,回顾历史,增加文学色彩。

  酒礼歌在某家吟唱,为某家主歌功颂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主要是敬祭主人家列祖列宗,同时颂扬主人家发家致富的能耐,但也不完全是就事论事,而是采取塑造形象的手法,叙述一位理想人物的言语和行动,作为众人倾慕和学习的楷模。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塑造,这种来自民间自发的创作可为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敞开一条思路。

  还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超乎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比如建造房屋、搭建桥梁,砍下的高大巨木,能够横亘八道山谷,横跨九个垌场;某人力大无穷,随时可以扛走一座山或一座房屋……这些都颇具文学的想象力和审美趣味。

  (五)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不仅给予人们以美的感受,同时也是成为劳动人民自我娱乐的工具。彝族酒礼歌内容感人,韵律和谐,是民众娱乐的珍品。

  酒礼歌的曲调比较平淡,少有起伏激昂的音律,却往往能以内容调动受众的情绪,大家越听越觉得有味道,情绪越来越激动。特别是酒家主人及其亲属、好友,往往听得心里美滋滋,在唱段间隙频频给歌者敬酒,相互含蓄恭维,现场热闹非凡。酒礼歌一停歇,现场小伙子们便猜码猜谜,发出酒令,让现场气氛愈发高涨,情趣盎然。紧接着,姑娘们会围绕着歌者,跳起轻盈欢乐的铜鼓舞,整个现场形成欢乐的海洋。若没有酒礼歌引路,这些欢乐的场面就调动不起来,来客也不可能尽情欢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毛巧晖]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
下一条: ·[刘惠萍]世俗化的神圣叙事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森燕]浅析凉州贤孝的社会文化功能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罗帆]论《西游记》斗法故事的结构形态特点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
·[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陈姵瑄]五路财神宝卷的故事主题及撰造动因·[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