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翁敏华]论元明杂剧鬼戏及其民俗文化表现
——以《生金阁》、《盆儿鬼》为主要考察对象
  作者:翁敏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23 | 点击数:7620
 

三、魂子:在调笑中接受安抚

  民间文艺中的鬼形象和故事,大致是人间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这两本杂剧中的两个冤死鬼形象,正是元代冤狱多发和治安混乱的明证,更是民间强调安抚冤魂的民俗信仰的具体表现。细细品味,上述《盆儿鬼》、《生金阁》两部杂剧鬼戏,描写两个无辜被枉杀者的悲惨命运,应该是悲剧才对,可偏偏不是悲剧,通篇洋溢着喜剧的风格,或者更严格点,可以把它们称作“恶作剧”。而剧中的这两个主人(鬼)公,也不是什么让人恐惧的鬼怪形象,却像是令人欢喜的两个“调皮鬼”。所以说,他们是在调笑中接受安抚的。

  无头鬼、盆儿鬼由“魂子”扮演。魂子应当是元明杂剧众多角色行当中的一个,可惜每每不为学人重视,研究杂剧角色行当时也往往不把它排列进去。元明杂剧里的女鬼由“魂旦”应工,男鬼由“魂子”应工,魂旦和魂子不等于正旦和正末,对他们有特殊的表演技巧上的要求。后世昆剧里扮演鬼怪专门有“鬼步”这样的步态规定,应当是对杂剧魂子、魂旦表演的继承发展。我以为,杂剧魂子的表演很有可能还是戴假面具的。这种做法,直至今天,还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小戏中保留。日本韩国的“民俗艺能”实际状况,更能支持笔者的这一观点。

  盆儿鬼和无头鬼不但因为受冤枉而让人同情,且言行举止充满人情味和滑稽味,像两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让人笑话,给人取乐。不仅不使人恐惧害怕,还处处有着亲近感,令人同情。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的。他们头颅已搬了家,还会“肚饥”,郭成手里拿着“馒头”(这是娄青的诨话,把他手中提的自己的人头戏称作“馒头”),却讨“蒸饼”吃;等到向包公诉冤完毕,他又让娄青送一程,说原;鬼也“怕鬼”,真是调笑之极!细想来又似有深意:这是个人鬼颠倒的世界,像庞衙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害人之鬼!更有甚者,盆儿鬼杨国用已经被烧成了灰,也会饥渴,一会儿到外面“寻一盅茶喝”,一会儿到外面讨“烧饼儿”吃,甚至耽误了向包公诉冤。杨国用也有“怕门神”不敢进衙门的情节。联想到《窦娥冤》等剧中的类似情节,可见此已是元代杂剧鬼戏的一个程式化表演。

  古籍《中庸》里有一段论述鬼神的话:“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戏剧表演却使人对神鬼能够“视而见”、“听而闻”、“体物而遗”,“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戏剧表演在这一点上具有祭祀一样的文化功能。戏剧表演本身就是从祭祀仪式中脱胎而来。

  两部剧作有一个全然一致的情节是,杨国用和郭成在遭遇杀身之祸前,都做过噩梦,郭成正是因为这个噩梦而去找“一口灵”算命的。两个人都被算命先生预料有“百日血光之灾”,郭成在外出避灾途中遇害,杨国用在避灾最后一天回家途中遇害。这一情节表明民间相信“梦兆”这样的俗信。梦兆有吉兆和凶兆,故有“美梦”和“噩梦”的区别。《盆儿鬼》中张敝古问“盆罐赵”讨夜盆儿,“盆罐赵”决定将用骨殖做的那个给他,对老婆说:“等他拿去做夜盆儿,有他那老鸡疤厌镇,也不怕它有什么灵变。”这句话表现了民间“男根崇拜”,认为老男人的阳物(“老鸡疤”)具有厌胜镇魂的巫术作用。同剧第二折正末扮演窑神,是瓦窑行业的行业神,他出面来为杨国用打抱不平,列数盆罐赵谋财害命的罪行,甚至坐在赵的身上强迫他答应超度杨国用,表明了民间对行业神职权范围的看法:地方保护神是保护一地平安的,而行业神应该对本行业人士的行业道德有所规范,不能听凭他们胡作非为。并且这一折的窑神由正末改扮,正末在上一折扮演的杨国用已经变成鬼了,也就是说,本剧中的“神”与“鬼”由一人扮演,曲折反映出民间“神鬼一系”的俗信。

  苏联美学家巴赫金在他的“狂欢节”理论中说,“鬼就是各种非官方观点、神圣观点反面的欢快的、两面性的体现者”,在民间文化中,“鬼身上没有任何恐怖和异己的东西。有的鬼和地狱本身也只是‘滑稽怪物’而已”。用他的理论来考察本论的这两个鬼形象,真是两个充满了笑谑性特征的狂欢节形象。“无头鬼”剧重点所在的第三折的时间背景,正好是元宵节,而元宵节,正是中国一年中最为狂欢的节日。狂欢节需要滑稽怪物的调笑。可以想见,两部鬼戏非常切合在狂欢的节日里作广场演出。

  在民间俗语的另一个层面上,“鬼”早已演变成褒义的词汇。如“机灵鬼”、“调皮鬼”,唐代诗人李贺被称作“鬼才”,这是相当高的评价。即使不属褒义,也是民间极生动常见的口头用语,如情人间的娇嗔语“鬼东西”、相思病被称为“鬼病”等。还有“小气鬼”、“贪心鬼”、“烟鬼”、“酒鬼”、“色鬼”、“赌鬼”等,都是人们对一些性格行为上走极端、有缺陷之人的无大贬义的称谓。“没头鬼”其实也是其中之一,是对做事没头没脑、粗心大意的人的专称。这大概正是像《生金阁》这样的剧本,何以在敷演了“无头鬼”“刑天舞干戚”般的复仇“猛志”之后,还要再表现他滑稽性情的一面。有青天大老爷包公为他做主,郭成当然可以再回到原先的小人物位置上去,甚至成为人们无伤大雅的搞笑对象。

  两部杂剧有几个人物的诨名颇令人注目。《盆儿鬼》剧中的凶手名“盆罐赵”,一望而知,这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一个很能体现宋元都市风气的“诨名”。宋元市井百业人多起有绰号诨名,或由外人惯喊,或由自己命名,前者或许是因为他的营生有特点,这一职业名气掩盖了他的本名;后者则多半是当事人把它用作广告。有名“酒李二郎”、“扇李二郎”、“花李二郎”的,职业缀在完整姓名的前面;有名“吴白肠”、“王团子”的,把姓放在买卖商品的前面;有名“爊肝朱”、“画鱼周”、“锄头段”、“笙张”的,所从事的买卖或商品后,只缀一个姓。直至现代,北京的“豆汁何”、天津的“泥人张”之类还是一样的构成。剧中人“盆罐赵”正属于这一类。故此这部杂剧不光有鬼文化的氛围,还有市井文化,特别是市商民俗的色彩。《盆儿鬼》里的算命先生名“贾半仙”,《生金阁》里的算命先生叫“一口灵”,这两个名字也是颇具广告意味的诨名艺号。贾半仙,赶上半个神仙,但却姓“贾”,谐“假”;一口灵,准确到位,毫无废话,一张口就灵验,这诨名前面甚至连姓氏都不着。《生金阁》里包公手下的娄青,自号“催动坑”。人都知道土坑是超稳定的,故对坐着不动的人有“坐下一个坑”的形容,他却自吹能“催动坑”,连坑都能催动,别说是人了,但他后来勾无头鬼时百般惧怕,正好与前面的自吹自擂形成对比,制造笑料。巴赫金论述过狂欢节不可或缺的“小丑和傻瓜”,这几个以丑角表演的人物(包括正末扮演的张敝古)身上,正有着巴赫金笔下“狂欢节小丑”的笑谑文化色彩。

  上述两本杂剧中的两个冤死鬼,最后都得以报仇雪恨,但他们的复仇最终是靠包公才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自己直接前去复仇,而是像人一样到开封府的包公那里告状,经过包公审理才得以真相大白、申冤理枉。这更能说明他们两个是根据“人”———人的外形、人的内心、人的言行举止、能力局限来塑造的,他们是小人物,他们即使成了鬼,力量依然有限,还得借助窑神、包公等外力才能实现自己报仇的愿望。

  中国戏曲即使是“鬼戏”也很少有“鬼气”,做不到起码的严肃,而是一派诙谐调笑的风格,所以中国戏曲缺少威慑力、批判力,但是,这样的嬉笑怒骂风格正是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是节日狂欢之所在。中国戏曲是古老民俗文化之宝库,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到许多民间习俗民间信仰,这一点是怎么肯定都不为过的。

  (本文刊载于《中华戏曲》2013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下一条: ·[王立阳]灵、份与缘:民间信仰观念与人群结合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宋昕曌 王嘉炜]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