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翁敏华]论元明杂剧鬼戏及其民俗文化表现
——以《生金阁》、《盆儿鬼》为主要考察对象
  作者:翁敏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23 | 点击数:7622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鬼怪形象十分多见。它应该归类于民间信仰的范畴,或者说,它属于信仰民俗的范围。它是人类早期思维的结晶,却不但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反而由简陋单纯变得复杂厚重、多姿多彩。

  我们知道,鬼魂信仰和鬼灵崇拜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而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看,鬼魂信仰在原始的“泛生信仰”、“泛灵信仰”中即已存在。在那里,鬼是一种庞杂的概念,任何有生命的东西死后都会化为鬼,并且与神混为一谈,可谓无处无鬼神,无物不鬼神。随着历史的发展,鬼的概念变窄,变成了人死后的“第二生命体”,即人的不死的灵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多神教国家,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和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等民间俗信中,都有大量鬼魂信仰和鬼灵崇拜的面影存在。

  鬼怪形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外化,是一种精神幻体。它有时候表现人的理想,有时候表现人的情感,它是人的七情六欲的象征物:爱情、亲情、友谊、仇恨、厌恶、恐惧、忏悔等等。它能帮助揭示人性的深度本质,它能披露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正义还有温馨,它能为人类生活带来伤感、美感甚至乐感。

  鬼怪故事向来是文学艺术家喜欢的题材。从六朝志怪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小说是它得以表现的一个好载体。中国“鬼戏”的传统几乎与戏剧的历史一样长。戏剧舞台是它得以表现的又一好载体:将民间传说、文人小说中无影无形的鬼,有声、有色、有形地显现出来。

  鬼怪形象早已进入艺术领域,成为了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家手头不可或缺的艺术创作元素。《韩非子》里就记有“画鬼容易”的逸事,因“鬼神无形,不罄于前”,表明当时的画工中已有画鬼能手。六朝及以后各朝代的志怪体小说,更有大量的鬼怪故事留存。与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是戏剧舞台上大量的“神鬼戏”。就现代戏剧而言,有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表现主义代表作《鬼魂奏鸣曲》,我国话剧大师曹禺的《原野》,以及新时期的话剧名作《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屋外有暖流》等,这些剧作都塑造过感人至深的鬼形象或出现过鬼怪场面。现代人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接受,并不是相信鬼魂的存在,而是欣赏其荒诞的美感和深层的哲理。

  中国古代文艺里,“女鬼”的形象十分丰富,有名的如杜丽娘、李慧娘,昆剧折子戏《活捉》里的阎婆惜等。文言小说《聊斋志异》里也绝大多数是女鬼。笔者就曾写作过《论元代杂剧两“魂旦”兼及其他》,论析了窦娥魂与倩女魂。比较而言,“男鬼”就少得多,贫乏得多,可举的,似乎唯有钟馗一个。这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中国,正是个奇异的、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于是,我们便不得不十分看重本文论述的这两部“男鬼”戏。

一、《生金阁》与无头鬼

  《生金阁》,全名《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元曲选》题作“武汉臣”作,据今人考证,有误,现一般看做元末明初无名氏所作。剧情概要如下:

  楔子:秀才郭成,因做一噩梦,让人算命说百日内有“血光之灾”,偕妻上京赶考兼避灾。随身带有风吹或扇风能作音乐响动的宝物“生金阁”。第一折:途中遇雪,郭上酒务喝酒,得遇衙内庞绩。郭求官心切,向庞献出生金阁,托其举荐。庞看中了郭妻的美貌,问郭讨取,郭不允,被庞锁在后槽亭柱上。第二折:庞让自家的一个嫫嫫劝说,嫫嫫从郭妻李氏处听说事实真相,与李一同痛骂庞,被庞推入井中死去。庞又砍去郭成的头,郭提着自己的头翻墙而去。第三折:元宵佳节,无头鬼提着头出现在闹市,追赶着仇人殴打,惊吓了赏灯的众人。包公与张千一起到酒务饮酒,听说了这件奇事,回去让衙役娄青晚上到城隍庙烧牒文勾鬼。三更时分,娄青壮着胆终于勾到了这个无头鬼。第四折:娄青带鬼来到开封府,入内回禀,可是鬼却没有跟进去,原来是这无头鬼“害饥”要吃“蒸饼”;第二回又没进去,原因是受到“门神户尉”的阻拦。包公亲自烧纸祭典了门神后,鬼才得以入内,包大人得审这一无头鬼。第二天,又有李氏与嫫嫫的孩子福童告状。包公设宴请庞绩,称自己在“西延边赏军”时得到一个宝贝叫“生金塔”,引出庞的生金阁,又让李氏、福童上宴唱曲,状告庞衙内的杀夫、杀母之罪。包公将庞治罪,分其财产给众人,又赐郭成“进士出身”,“使光幽壤”。

  《生金阁》第一折正末扮郭成,第二折正旦扮嫫嫫,第三、第四折正末扮包公,打破了杂剧末本到底或者旦本到底的模式。

  这部杂剧鬼戏,涉及中国民间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鬼魂观念。《礼记·祭法》云:“人死曰鬼。”远古时鬼的观念与祭祀特别是祖灵祭祀有关,“鬼”是用来代表祖先亡灵的思想符号。祭祖有伦理性、功利性(祈求保佑)目的。

  鬼的分类十分多样。以死因而分者,有饿死鬼、淹死鬼、冻死鬼、冤死鬼等;以性格分者,有小气鬼、缺德鬼、机灵鬼等;以外形分:有赤(红)发鬼、长舌鬼、大头鬼、尖头鬼、无头鬼等。我们发现,分类很是强调头(脑袋)的颜色形状。这是最为一目了然的区别,也为戏剧塑造鬼怪形象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无头鬼的产生,一是与中国古代“斩首”之极刑有关;二是与“刑天舞干戚”的传说有关。刑天者,炎帝臣。《山海经·海内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后来,“刑天舞干戚”便成了“复仇”的代名词。中国不少民间俗语也深蕴其含义。官僚或将领在布置手下人完成重要任务时,为了表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意思,往往会说:“不然,你提着脑袋来见我。”讲处境危险,则当事人有“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之谓。

  无头鬼形象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见。清代袁枚《子不语》中有《捧头司马》一篇,说一个名寒月的书生到陕西高陵探亲,途中在一座小庙投宿。正值八月中秋,清风明月,寒月正赏月时,忽见一穿官服佩朝珠的人走进庭院,项子上却无头颅。后那鬼坐下,手捧自己的头,拭擦眉眼,又套上项子,转首四望,目光炯炯。事后听说,这里曾有运粮误期被斩的司马,棺材寄放庙中,寒月这才明白自己真见鬼了。

  关于无头鬼报仇的故事则可举《南皋笔记》中《无头鬼》一篇。说张生到友人徐生家宿夜,半夜见有个无头人举着颗人头进来,弄清床上不是徐生时,又嘟囔句“不是的”出去了。第二天,即闻朋友徐生被无头人所杀的消息,原来那人是徐所经手冤案中的屈死者,死不瞑目,前来报仇雪恨。

  上海文艺出版社所编《中国鬼话》收有《唱歌骷髅》一则,说六兵卫被朋友七兵卫谋财害了命,三年后变成会唱歌的骷髅,七兵卫带它外出,赚了好多钱。有一次为王爷演出,骷髅却闭口不唱,王爷杀了七兵卫,骷髅终于为自己报了仇,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据文后所记,这故事流传于山西,由韩飞搜集。

  无头鬼的故事都是非常强调“头”的。捧头司马精心地拭擦头颅上的眉目;杀徐生的冤魂也提着头前去报仇,不以其为累赘;会唱歌的骷髅更是只剩下头,身子没有了。因为他是“无头鬼”,故他何以无头便引人关注,故事正是由此“头”引发出来。因冤枉而失去脑袋的人,前去报仇,总要提着头去,这里的头,依然与它长在脖子上时的功用一样:冤有主、债有头,它是去认清仇人的。

  《生金阁》的无头鬼形象在表演中一定十分奇特。根据现时依然能从舞台上看到的表演程式,我们可以想象,可能是扮演郭成的演员在头被“咔嚓”一下砍去的当口,他把头缩进了衣领里,而在手里又立即提颗与他容貌相像的头套。只要他稍稍走点矮步,就会很像个被砍去了头颅的人。这在头套和假面具用得十分普遍的有元一代是不困难的。这正是戏曲舞台上的“刑天舞干戚”。

  元代之前的宋代,鬼怪表演在朝野两处都已十分盛行。《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当时在“百戏”表演中的鬼怪,“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焰火”。又有“抱锣(即鲍老)”、“硬鬼”、“钟馗”的“舞判”等细别。当时活跃在勾栏瓦舍的表演中,已出现专事装神弄鬼而出名的艺人。《梦华录》“京瓦伎艺”条中,在列举“杂扮”演员的名单后,有“外入孙三神鬼”语。戏剧伎艺人的名号中,也有“查查鬼张四”、“鬼婆婆”等,以“鬼”字命名的,当是擅长表演鬼怪的艺人。

  元至元十八年十一月初二日,有圣旨“禁治妆扮四天王等”,其中有“十六天魔休做者,杂剧里休做者,休吹弹者,四大天王休妆扮者,骷髅头休穿戴者”云。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当时的扮演神鬼有多么流行,乃至须最高统治者出面来发号令禁止。因此,如果说骷髅头可以套在脑袋上演出,那么自然也能提在手上扮演无头鬼形象了。

  此外,鬼怪故事有一定的示范垂诫的社会效用,鬼怪观念强化了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民间相信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故阴曹地府的故事每每以人间社会为蓝本。鬼又分善恶,善鬼能按人世的道德标准惩恶扬善。而像郭成这样的冤鬼,则有替代民众发出谴责控诉、宣泄怨气的效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下一条: ·[王立阳]灵、份与缘:民间信仰观念与人群结合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宋昕曌 王嘉炜]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