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林亦修]库官信仰:劁猪村的专营权保护
——基于苍南县横河村的考察
  作者:林亦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5 | 点击数:9396
 

三、阉割术与生命伦理

  骟、劁、阉虽然在技术上存在不同,但在生命观上存在一致的问题。民众把这种一致性用一个“改”字统一起来,因而骟马、劁猪、阉鸡又简单而深刻地称为改马、改猪、改鸡。“改”字将民俗技艺观发展为民俗生命观,本质性地揭示了阉割术是一种改变动物个体生命状态的技术。

  中国传统观念对阉割术存在着内部张力。道家和道教强调天性的自然成长,庄子《齐物篇》提出“万物与我为一”的物种平等观,并对牛鼻穿孔、伯乐治马提出了批评。佛教把“不杀生”列为五戒之首,将动物划入“有情众生”,与人类同属;并在六道轮回观念中设置了生命循环的另一种形态—畜生道,进一步拉近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孝经》开宗明义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更推出三国人物夏侯惇拔矢啖睛的实践典范。儒家早已将“不伤身”推人及物,归结为“仁”的道德内涵。然而,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为金陵劁匠写过一副对联,题为:“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一对联基本上展示了封建帝王摒弃儒释道固化伦理,注重民生的开明态度。本持“民生为大”的优先原则,在面向具体案例而梳理传统文化观念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对抗、对立及不可调和的文化元素,或许正是这种张力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生活再造和文化再造空间。

  英国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指出:“一个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取决于它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多少;动物能够感受苦乐,因此在判断人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法国著名哲学家、基督教神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敬畏生命》认为:“由于受制于神秘的残酷的命运,我们大家都处于这样的境地: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命,必须以牺牲其他生命为代价,即由于伤害、毁灭生命而不断犯下罪过。”民众生活的实质是,“我们一直处于毁灭和伤害生命的必然性之中。”而敬畏生命要求“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了联系。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它们,在危难中救助它们。”“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开创现代动物权益保护运动的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物种平等的思想基础上认为:“在考虑生命个体的利益时,不管这些利益是什么,按平等原则必须把基本要素扩大到所有的生命个体,无论是黑人或白人,男人或女人,还是人或非人类动物。”基督教伦理和动物保护主义显然为生命选边站,而不为技术撑腰。

  基于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学观点,民俗伦理同样认为猪等禽畜是有感知的生灵,是上天排定的生命个体,拥有自己的生命权利、自由生活权利和生育权利,同时认为对禽畜的同情可以转化为对他人的爱。由此可以判断,改猪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是禽畜养殖中破坏动物天然本性最严重的一种。一是劁猪制造了猪的创痛。猪是有感知能力的有情生物,一切非医疗的身体伤害都是一种虐待,是不人道的行为。二是劁猪是为了改变猪的性格,便于圈养。圈养剥夺了猪的自由生活,限制了猪的活动空间,禁止了猪参与同伴社会互动的权利,猪的生命过程处在被禁锢之中。三是劁猪养膘,改变了猪生存的目的。猪的存在本身不是为了人类提供食物,而养猪成了人类专门用来提供食物的手段,更由于它被养目的的明确性,限制了猪的存在价值,人们心安理得地形成了它的被杀就是它存在意义的生命观。四是劁猪对生殖系统的人为破坏,湮没了生命个体的交配和繁衍权利。

  改猪处在自然律和道德律的分裂之中,一种敬畏生命的简单仪式还是在劁猪过程中被举行。据调查发现,劁匠在切除性腺之后,都会双脚并立,双手将切除器官抛向屋顶。劁猪过程中的生命仪式,可以理解为为戕损天体和杜绝生命的违背天道行为的一种忏愆,是向生命观念的致歉。

  显然,民俗伦理存有补救法,以应对生生不息的民生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刘亚虎]娅王形象的内涵及“唱娅王”仪式的巫术原理
下一条: ·[沈燕 王晓葵]灾害记忆何以传承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