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林亦修]库官信仰:劁猪村的专营权保护
——基于苍南县横河村的考察
  作者:林亦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5 | 点击数:9904
 

二、劁猪村的行业传承

  苍南县横河村的杨氏,系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南门内武营坡杨氏后裔。武营坡杨训约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迁出,至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经三个世代在浙江南部瑞安县、平阳县的转迁,最终由第三世后裔杨振贤肇基于现在苍南县的横河。横河位于浙江三大水系之一鳌江流域的横阳支江中部,闽浙古道之上的平原洼地,步程行商活动区域范围,辐射浙江省苍南和平阳县全境,福建省福鼎市、柘荣县一带,为劁猪业的发展提供了地理优势。

  横河村杨氏至今繁衍14代,共有200多户,800多人。肇基祖杨振贤生有二子,其中长子杨启柱生有三子,分别为杨文宝、杨文珍、杨文璧,被后裔尊称为房祖,分为横河孟、仲、季三个房派。杨氏祖屋一栋,选址在东西走向的两条小河之间,并被认为是双龙抢珠的风水宝地,该村因所居之河而命名,1915年编纂的《民国平阳县志》才开始增纂抄录其村名。因杨氏人口繁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清末民初外出谋生者增多,从10世代开始,人口外迁不断,迁居地为苍南、平阳、青田、玉环、福鼎、霞浦等浙南闽东各县,农商兼有。

  横河村是一个主姓村,杨氏人口居多,另有其他姓氏。该村主产水稻,兼产水竹,物产资源贫乏,水涝灾害频发。劁猪业开始于何世不详,访谈中有人认为从始祖杨振贤开始,世代相传。据横河村村史资料记载:“杨氏始迁祖振贤公梦领仙界指教结猪(阉猪)手艺,……并嘱咐后裔只传儿子不传女儿和其他姓族的诺言。见仁里河水溁环、四畔环洋,遂营窟为舍。晨早醒来说明了杨氏始是受仙人托梦,来此定居始祖取名横河。”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劁猪业已成为该村主要副业、宗族行当,这在宗族建设中实属罕见。民国时期该村杨氏劁匠达百人以上,杨氏青壮劳力的90%以上农余时间都从事劁猪业;到了“大力发展毛猪生产”的1970年,各地兽医站虽普遍建立,而该村杨氏劁匠依然保留有70~80人。

  横河村的劁匠行商自成体系。劁匠自备箫、小刀、钩、油烟四种工具,身穿长衫,肩挂褡裢,腰佩小刀,口吹竹箫,在相对固定的经营范围内走村串巷,兜揽生意。与北方的骟匠用红巾络做幌子揽活不同,横河村劁匠以箫管吹奏行业号子代替费体力的吆喝,显得轻松而优雅。箫管由芦竹制成。据《乾隆平阳县志》记载:“芦竹,失载。按《竹谱》云:东瓯诸邑缘海所生,肌理匀净,筠色润贞,凡今之箎,非兹不鸣。”一般的箫由村落河岸生长的水竹尾部自制。箫管二三寸见长,中间挖两个洞,可以通过控制音的长、短、顿、扬四个调门,吹出七个音符,成为一种独特的劁猪行业广告音乐。养猪户只要听到箫声,就招呼劁匠过去,价格约定俗成,民国时期劁猪一头约银元一角。小刀需要由劁匠根据使用需要设计为三四寸长,由打铁师傅专门定制,市面无从购买,利钝由劁匠自己磨打,其斜面刃口特别锋利。结猪时,劁匠双手提着猪后腿,再用两腿夹稳猪的躯体,捏紧裆下卵子,劁猪刀轻轻划过包皮,卵子露出,用捋断精索法去掉睾丸。劁猪时,劁匠因势利导,将猪侧翻在地,头朝下,用脚按住,即左侧卧保定,从右后腿和第二颗乳头之间划开2厘米的口子,用食指勾出输卵管,捻捋至断。钩,铁制,有个手指长的把,末端带个弯钩,如问号。有的刀、钩同体,分置两端,重约100克。经过“先下指、后下钩”的顺序,勾出小猪的睾丸或卵巢。小猪被切除生殖器后,需要油烟抹擦消炎。油烟主要是用烟囱里的灰,加一点菜油拌匀,切除术结束后抹在伤口上,后来经常不用,直接留着伤口也很好愈合。通过卵巢切除术改变猪的内分泌状态,使肉质柔嫩、体重增加。整个切除术过程差不多5~10分钟。与其他工匠相比,劁匠是用最简单的工具谋生,用快、狠、准的个体操作完成作业。

  横河村杨氏劁猪的业务范围,涵盖苍南(苍南县1981年从平阳县析出)、平阳二县,并辐射温州、丽水、台州地区和福建、江西、安徽等省。苍南、平阳二县,分江西垟、江南垟、小南、万全、北港、桥墩、蒲门等地域。宣统三年(1911年),苍南、平阳二县有正户52 753户附户43 227户;民国九年(1920年)有167 815户;到了养猪依然很盛行的1970年有11 3918户。按照户户养猪的概数计算,每位劁匠有1 000户以上的消费服务对象,平均每年劁猪1 000头,平均每天约劁猪3头。劁匠按片区划分经营范围,与客户建立熟悉的供销关系,其余时间到外县或外省服务,民国时期每户每年因劁猪可以比邻村他姓增收银元二三百元。

  有些养猪户会自己结猪,即使劁猪也不是一项难以模仿和领会的本领。横河村杨氏劁匠世代相传,独家经营,垄断地方行业近二百年,在苍南、平阳二县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产生“猪得横河人劁”的消费者谚谣。难道这一专营权的获得,都来自技术的高超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刘亚虎]娅王形象的内涵及“唱娅王”仪式的巫术原理
下一条: ·[沈燕 王晓葵]灾害记忆何以传承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宋昕曌 王嘉炜]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陈宇]陈靖姑、妈祖传说的多元主体建构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