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万建中]从文学文本到文学生活:现代民间文学学术转向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08 | 点击数:6056
 

 摘  要: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的梳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撇开短暂的思潮、流派及细枝末节,从突显出来的主干可以看出,其间经历了三次“突围”。“突围”的主旨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还原民间文学研究和民间文学现象的本来面目;一是争取民间文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从跳出政治话语语境到文学性的强调,再到民俗文化学的布局,最后归属为“民间文学生活”,这是一个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显示出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演进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学术追求。

关键词:现代民间文学;“突围”;文学性;民俗文化学;民间文学生活

作者简介:万建中,赣南师范大学特聘“井冈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门史”(编号:16ZDA164)的阶段性成果。


  这里的“民间文学”既指民间文学学科,也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在具体论述中,两者被一并纳入学术史加以审视,且被清晰地区分开来,并未混为一谈。作为研究对象的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学科构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属于学术命运共同体。

  经过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的梳理,明确了其中重要阶段的学术转向,最后落实到一个核心概念——“民间文学生活”。“民间文学生活”不仅是一个概念的提出,而且是谋求实现新时期民间文学认识论和民间文学研究实践的突破。从学术史来看,是在完成了多次“突围”的基础上实现的。首先是政治上的突围,抖落民间文学诸多外在的意识形态的重负,突显民间文学的文学本性。这一过程持续时间最长,也相对艰难。其次是对文学桎梏的突围,超越对民间文学单一性的认识,把民间文学置于语境之中,以开放式的文化(民俗)话语加以表述。结果始料未及,民间文学研究被民俗学所淹没,研究者纷纷倒戈民俗学,研究队伍急剧萎缩。第三次突围比较特殊,不是要把民间文学从民俗学的纠缠中拽出来,争取民间文学学科的独立地位,而是进一步还原民间文学的生存状态,从民俗的视域延伸到日常生活世界。

  一、现代民间文学起始期的政治态度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滥觞,应在晚清末年,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早。钟敬文早在《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刍议》中说:“其实,严格地讲,中国的科学的民俗学,应该从晚清算起。”[1]上世纪60年代,钟先生连续写了数篇关于晚清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长文,诸如《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晚清革命派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运用》《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学见解》等[2]。这些论文以纯正的学术性屹立于当时民间文学领域的学术之巅。钟先生关注晚清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民间文学的论述,打破了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的既定史学认识,还原民间文学学科的现代起点。当时,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构建的依据,一是前苏联的观点,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当作进入“现代”的标志;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故而中国现代文学史肇始于1917年。起点的前移,从初始阶段就让民间文学学科从革命史的框架中摆脱了出来,因为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皆起始于“五四”运动。前移不仅仅是“时间”问题,而且说明钟先生把握了民间文学现代步伐的准确定位。尽管钟先生一再表明自己是“五四”的儿子,但对学术的执著使他自觉不自觉地步入到民间文学自身发展的轨道当中,超越了政治因素对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主导,给予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滥觞客观的表述。

  像绝大多数早期民间文学学者一样,钟敬文饱含民族主义情怀起步于民间文学研究的生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但并没有把民间文学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是潜心于民间文学本体论的阐释。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阶级斗争成为民间文学研究鲜明主题的情形下,钟先生仍然没有游离于对民间文学文学性的关怀。所以,拨乱反正伊始,钟先生就急切地召集全国一些知名的民间文学学者撰写《民间文学概论》教材,以求尽快挣脱政治斗争的束缚,让民间文学回到民间,回到本体。

  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学者相当一部分出身于“文学理论”或现代文学,他们自然以“五四”为分界线来梳理民间文学学术史。而钟先生是地道的民间文学出身,对民间文学史学的体悟依循的是学科发展本身的轨辙,足见钟先生的民间文学自主和自觉意识已然相当强烈。钟先生较早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熏陶,以民族复兴和民族解放为学术出发点,在研究中坚守学术的纯正和辩证逻辑,并没有沉溺于政治话语。正是受到钟先生学术指向的引导,民间文学研究不像作家文学批评那样为阶级斗争所左右,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是如此。至少民间文学没有被划分成主流、逆流和支流,一些含有“黄色”或“迷信”成分的作品没有被贬斥为毒草,民间文学史终究没有写成民间文学斗争史。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代”的起始时间并不一致,后者采用了“革命史”的划分准则,前者则让民间文学发展史本身说话。后来刘锡诚也明确指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这是以钟敬文为代表的“五四”民间文学学者政治突围的成功范例,为此后民间文学学科各阶段的发展探索奠定了学理基础。

  中国古代的文论传统将民间文学排除在外,民间文学一直处于被古代文学学者熟视无睹的状态,并没有获得“文学”的资格。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诉求促使学者发现了民间文学,并开始讨论什么是民间文学的问题。据胡适先生回忆,早在1916年梅光迪断言:“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Folklore,Popular poetry,Spoken Language,etc)入手,此无待言。”[4]就文学本身而言,也是迎合了思想解放运动和“为人生”的潮流,正是在从传统精英文学的禁锢中挣脱出来,建立新文学的过程中,民间文学的身份和价值得到了确立。民间文学表现的是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具有与生俱来的反封建性和人民性,故而从其被纳入到文学大家庭那一刻起,就与国家、民族和人民解放的宏大叙事休戚相关。除此之外,民间文学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可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足以承载政治使命,彰显用世之功。当然,学界并没有放弃探讨民间文学文体的独特性和文本意义,正是有了这方面丰富的成果,民间文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认定。但是,即便民间文学的合法地位不再被质疑了,其为政治服务的初衷依旧在延续,延安时期的采风和新秧歌运动就是典型的例证。洪长泰的《到民间去》对此论述颇多且相当到位:“国家的命运再也不能被儒家上层文化所牢牢禁锢了,他们因此激烈地抨击儒学,斥之为中国诸多弊端的祸根。他们急切地寻求新出路,于是在人民大众的下层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间文学那里,发现了希望。”[5]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新秧歌运动,再到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民间文学再创作,民间文学的发展贯穿了一条政治主线。这条主线是被利用的,外在于民间文学的审美实质。这为后来民间文学的去政治化和文学性还原埋下了伏笔。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锦强]民间文艺40年:与时代同频共振
下一条: ·[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
   相关链接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国际视野下的高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
·[万建中]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建构的可能高度与方略·民间文艺学家贾芝生平述略[影像资料]
·专题║ 缅怀民间文艺学家贾芝先生·[刘继辉]西方理论学说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影响
·马昌仪:钟敬文与民俗文化学──访谈录·[刘锡诚]《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序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及方法论意义·[户晓辉]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仲富兰]民俗学的渊源和民俗文化学的兴起·[钟敬文]“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