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为民俗学的衰颓而悲哀的福田亚细男
  作者: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   译者:彭伟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8 | 点击数:6727
 

  民俗学不是永远不灭的——20世纪民俗学的去向

  福田:实在是辛苦了。

  抱歉没有一开始就向各位问好。我是福田亚细男。

  和菅先生认识来往时间很长了,菅先生还是跟以前一样管我叫“福(フク)田(ダ)(Fukuda)”(笑)。要发清音这一点,我曾经在这里那里,在各种场合说过写过,我叫“福(フク)田(タ)(Fukuta)”。是“柳(ヤナぎ)田(タ)(Yanagita)”“福(フク)田(タ)(Fukuta)”。据说要是叫“柳(ヤナギ)田(ダ)(Yanagida)”的话,柳田先生会不回答或者要求对方订正①。我是完全不在意的。菅先生管我叫“福(フク)田(ダ)(Fukuda)”,或者别的谁管我叫“福(フク)田(ダ)(Fukuda)”,都没关系。

  刚才菅先生一直在阐述他整理的结果,但是因为他说话速度很快,我有点跟不上,有的地方也会想“是这样的吗?”不过,我想应该是整理得很恰当的。但是,20世纪民俗学,这个词放在这次会的题目里,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已经普遍地固定下来的词汇,实际上就我所知,应该是刚才介绍的女性民俗学研究会——虽然我是男的——叫我说两句,这样应她们的要求发言的时候,恐怕是第一次用到20世纪民俗学这个词。我自己在那之前没有说过,也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谁用过这个说法。在这一点上,我曾经这样说过,在至今的学术史中,或者把民俗学在学术世界里抑或在社会上进行定位时,并没有20世纪民俗学这样的表达方式。关于这一点,刚才菅先生在某种意义上将20世纪民俗学作为一个固定的表达形式,并将其对象化进行议论,试图通过超越它实现21世纪民俗学的登场。但是我想,20世纪民俗学实际上是否是一个妥当的认知方式,是不是首先应该作为一个议论的对象呢?

  20世纪民俗学,如刚才介绍过的那样,应该是形成于1908年。简单地说,柳田国男通过椎叶村和远野的事情发现了民俗的世界,同时获得了如《后狩词记》所体现的那样的历史认识,也就是从现在的情状去思考变迁,思考作为变化过程的历史,这是他的出发点。柳田这一历史认识来自于高莫的名著《作为历史科学的民俗学》的说法这一点,因罗纳尔多•莫斯在其论文《柳田民俗学的英国起源》(莫斯,1976)中指出柳田国男受到高莫的很大影响,这种说法被常识化、通说化了,实际上并非如此。1908年柳田国男通过椎叶之旅,以及结识佐佐木喜善这样的方式,发现了民俗的世界,并且由此获得了对历史的一定的认识。在同一年,也就是1908年,高莫的《作为历史科学的民俗学》出版。因此,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这意味着,在同一时代,民俗学作为“认识历史的学问”在世界范围成立了。不用说,高莫的民俗学是进化主义的民俗学。他作为活跃在19世纪的人,不可能在那个时候突然出现,只是以出版“作为历史科学的民俗学”为题的书的形式突出地表现出来。我认为他是和柳田国男碰在一起了,在同时代成立的。一直以来的说法是,先有高莫,然后柳田在1910年读了高莫的书,受到了他的影响,形成了柳田国男的历史认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其次,刚才菅先生关于我作了很多介绍,实在惶恐。但是,如果这是发生在25年前的集会的话,介绍我的时候,会被当作异端的民俗学者来介绍。所谓异端,就是在某处有一个中心,从那里看来是游离的,位于边缘的。这种状态恐怕现在也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我这个人稍微有点不太老实稳重,按顺序来看的话,我和友人一起编了《民俗调查手册》(上野、高桑、福田、宫田编,1974),编了《日本民俗学概论》(福田、宫田编,1983),然后还做了其他各种工作,又编了《日本民俗大辞典》(福田、神田、新谷、中込、汤川、渡边编,1999、2000),当然可能这些工作都已经被各位超越了。从这种外在形式看起来,怎么看都好像是处在中心。但是,在方法方面,或者是从学界来讲,并不见得有多么的处于中心。虽然,确实没有人再给予我异端这样的荣誉了,但是无疑并没有那么大的变化。因此,今天在讨论20世纪民俗学的时候,接下来对我会有各种各样的意见或者批评,我想我们双方对这些意见和批评的理解恐怕未必就完全一致,或者这些意见和批评对我们未必具有同样的意义。有鉴于此,我在这里对此想先请教一下各位主持人,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考量20世纪民俗学的?此外,不是90年代——当然我自己是不能去评价自己的——可能,我在70、80年代所写的东西,所说的话,或许会在学术史上留下一点痕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民俗学并不是90年代民俗学。我的工作对这之前的时代也许是有意义的,但是我很怀疑20世纪民俗学和我的这些工作是否能够等同,或者说,把两者等同起来本身恐怕是有问题的。

  正如刚才介绍过的那样,我是1959年进入东京教育大学的。因此,就像刚才讲到的分类那样,我经常说学院派民俗学是以1958年在大学开始专业教育为开端的,我是大学专业教育开始以后的第二届学生。我在某一次座谈会上也曾经说过,其他研究民俗学的各位,研究了其他学问以后再进入民俗学的世界,或者是发现了民俗学的世界,而我是通过所谓纯粹培养而学的民俗学。我在很多地方说过,这两者的区别很大,应该在座谈会上也说过。因为这样,所谓学院派民俗学实际上确实是我所一直经历过来的,也感觉到其中有很多问题点,但是,这些问题点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意义,未必是由我自己来整理。希望能够听到对我在70、80年代左右写的那些旧论文的批评,进入21世纪后我还活了这么长时间,在这么些年里我所表达的观点,我所说的话,这些有多大程度的意义,也希望能够听到各位的意见。

  没想到你们会准备了这样的讨论的空间。菅先生一直对我说:不管怎样你就站出来一次,你站出来。所以,我是先说好了没有办法准备发言用的材料,两手空空地作为一个人去参加,先说好了什么都无法准备,今天才来到这里。从这个意义上看,可能就是这个座位所象征的那样,检察官坐在对面,两位检察官对我进行审问……

  菅:通常被告坐的是我们这一侧。(笑)

  福田:请多多关照。总之,就是这样。

  菅:非常感谢!

  确实,说是20世纪民俗学,那也是一个非常多样而庞大的存在,这一点我们也非常非常清楚。但是,有一点肯定没有错的是,即使不将20世纪民俗学概括为一个整体,但是在这个学术世界里写过的文章,作过的发言,口头讲到的,以及表达过的观点,此外我们还有学会这样的研究者组织,在这里面福田先生的活跃度、影响力都是很大的。不管是哪个方面,实际上能够凌驾于福田先生之上的人——如果柳田活着的话可能会不一样——现在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在柳田活着的时代,以及到20世纪的百年间,现在我们能亲耳听到他说话的人里面,我认为福田先生无疑是给予时代巨大影响的其中一位。因此,今天把福田先生请到这里来的意义,我想是非常大的。

  但是,尽管如此,包括无法同意20世纪民俗学这样一个概括方式,或者说自己不能作为代表,再或者反过来20世纪民俗学和福田先生的想法之间有乖离之处等等,在这些地方,希望福田先生毫无顾虑地提出意见或者反驳。

  那么,现在我们暂且认为,在这里的各位,都对福田先生所思考的20世纪民俗学——我觉得这对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好用的一个词——对福田先生这样的看法,应该都已经清楚了。

  福田先生,我个人从福田亚细男那里学到的现状认识的部分有问题吗?福田先生不会抛弃20世纪民俗学,是吧?

  福田:也没什么抛弃不抛弃的,我是活在20世纪的人,其后在21世纪又生活了10年,事实就是这样。

  菅:说的是作为方法的20世纪民俗学。

  福田:既然我用了“20世纪民俗学”这个说法,我也将自己视作其中的一员,这一点应该是不会改变的。

  菅:我写了您“不认为构成今日的现状的20世纪民俗学有光明的未来”,这一点没问题吗?

  福田:粗略地说应该是这样的。就如以前多次说过的那样,无疑还有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决不能说民俗学就这样完了。但是,民俗学并不是永远不灭的。

  菅:那么,就是说已经达成了共同理解。以此为前提,让我们进入主题。


[译者简介]彭伟文,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讲师。

       *本文译自《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的《序章》部分。

(本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4期,注释和参考文献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海云]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
下一条: ·[董晓萍]国家·历史·民俗:女性学者的民俗学遗产
   相关链接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
·[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
·[郭海红]共有资源视角下的环境民俗学研究·[日]菅丰:《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施爱东]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
·沙龙︱柳田国男和他的时代·专题║《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全书译文呈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