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论述完成了两方面的超越:一是涵盖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宗旨,又在文艺生存的逻辑层面将其起点和归属凝结了起来。人民不只是文艺服务对象的存在,而且是本体论的存在,突显人民在文艺创作、享用及评论各环节的主体地位。一是越过了人民与文艺关系的学术表达。“人民的文艺”的命题之所以能够成立,是立足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基本事实;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置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的语境当中,极具现实和理论的张力。基于两方面的超越,对民间文艺“人民性”的把握,不能止步于“深入民间”,应该突破以“我”为中心的民间文艺田野范式,重新认定当地民众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在民间文艺研究各个环节充分的话语权,建立平等、协商的民间文艺田野工作机制。
关键词:习近平 人民性 民间文艺
作者简介: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的论述中,“人民性”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明确了文艺事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准则依规。民间文艺植根于广袤的底层社会,产生、流传于民众当中,其人民性是与生俱来的。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领会习近平关于文艺论述中的“人民性”,同样可以进入到本体论建构的体系当中,为“人民性”的阐释提供特有的民间话语和民间立场。尽管习近平同志在有关人民性的论述中,没有具体指涉民间文艺,但对民间文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 人民本体论的文艺思想定位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他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脱离了人民,也就失去了社会主义属性。从文艺活动实践状况而言,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的需要就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民是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基本价值追寻,文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是否满足人民的需要为评判准绳。人民在文艺生成的过程中具有生活本源的意义,归还了人民在文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身分和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人民的文艺”这一命题,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文艺性质的全称判断;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立场旨归,从民间文艺的角度切入,则不仅体现了文艺要表达人民的心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诉求,以及超越了将人民定位为文艺服务和书写、表达、反映对象的判断,而且给予了人民在文艺实践中的明确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与“为人民服务”的表述差异,就在于后者还只是将人民价值定位于对象存在,而前者则显然定位于本体存在。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牢固地夯定了“人民”的界桩:“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可见,人民并不是抽象的。“人民的文艺”应该是属于这四种人的文艺。在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和习近平都集中讨论了“文艺与人民”基本关系的命题,关键在于作家文艺与人民之间存在亟待跨越的鸿沟。在文艺理论中,“人民性”只不过是被断断续续言说的一个概念。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性”的重新诠释,不是致力于学术追寻和范畴陈述,而是确立了文艺性质和归属的人民本体论,即将本来属于人民的文艺归还给人民,但绝不是让文艺返回到原初的口传时代。人民本体论的前提是:人民已然当家作主,自然也是拥有文艺的主人。值得深思的关键点在于,习近平同志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定义“人民的文艺”,人民充分地享受和拥有自己的文艺是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语境里,人民本体论的文艺思想应运而生,并且嵌位于治国理政的整个体系当中。
关于这一本体存在定位的阐释,在文艺学领域并不充分,因为文艺学的文艺均为文化精英所掌控,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主体身分与审美客体泾渭分明,“他者”固定在被审视的位置。就民间文艺学而言,从文艺“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论并非语境的转换和表达的改变,而是出于对不同于作家的民间文艺活动性质的深刻认知,出于对人民在民间社会文艺活动中所处支配地位的准确体察。从民间文艺学学科出发,领会和理解习近平同志的新时代文学艺术观,可以从民间文艺实践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生动启示,在学理上高度认识这一本体论之于民间文艺研究的学术意义。鉴于此,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论述中的人民性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我国民间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极大地拓宽了民间文艺研究的思想视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