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间文艺“人民性”的向度
民间文艺产生于民间,主要流传于民众当中,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民性。习近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民间文艺的人民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无需刻意为之。习近平有关文艺的论述没有直接指涉民间文艺,恰恰说明民间文艺不存在远离人民的问题。
民间文艺活动本身就是人民的审美生活,是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民间文艺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民众演述和传播民间文艺时,是在经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民间文艺的“无功利性”使之不至于陷入一些功利性的泥潭。“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些困扰作家文艺的问题在民间文艺中无从生发。精英主义们在响应习近平同志的号召,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方式正努力治愈文艺创作的顽疾。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本应以民间文艺为参照,却对民间文艺的“人民性”熟视无睹。这种对待民间文艺的态度与政治立场无关,但也不同程度地透视出对民间文艺的肤浅偏见。
民间文艺的人民本体既是既定的,也是全方位的,表现为人民创作、人民传播和人民享受。民间文艺调查和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区域内广大人民的口头文艺活动,它以口头演述的方式存在,是一个演述的过程和形式。口头文艺属于人民自己的知识和意识形态,是人民对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演述。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在现代文艺体系中,民间文艺与作家文艺、外国文艺并列,这三种文艺形态在精神特质上各有特点和功用,互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民间文艺而言,具有鲜明的人民特性。民间文艺在人民生活中,属于人民群众带有审美色彩的生活方式,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文艺样式存在,其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存在并发生影响,是以文艺的形式展现民间社会的各种思想沉淀和生活现象。
民间文艺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对于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依据和广大人民情感、立场的支撑。同时,坚固人民在文艺事业中的主体地位,高举“人民的文艺”这面大旗。
认定民间文艺的人民本体特质,取决于民间文艺无功利、无利害的生存状态。在民间,人民的创作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也就是说,人民在进行民间文艺演述活动时,一般并不把它当作艺术行为来对待,民间文艺活动,常常是伴随着物质生产或生活一道进行的,大多情况下,无需腾出专门的时间。这正好迎合了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利害”的美学指向。“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有偏爱,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在欣赏中,能够做个评判者。”与康德不同,习近平如是说:“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随着消费主义和民俗主义的盛行,功利主义和利害关系也进入到民间文艺领域,一些民间文艺步入市场化。倘若按照康德“审美无利害”的审美法则,审美便不复存在,这是审美实践当中的一个悖论。习近平同志站在更高层次论述人民与文艺审美的关系,为理解这一问题确定了方向性维度。他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既是美学原则的创新,也是对人民主体性的全方位判定。对“人民”而言,无所谓利害还是无利害,因为人民是文艺及文艺审美的绝对主体。
与精英文艺不同,所有的民间文艺都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但又是通过个体的审美实践展开的,因为审美体验都是个体的。以往学术研究都在强调个体的文艺经验和表现,倾向于个体与文艺关系的个案分析和把握。然而,任何个体都不能构成“人民”。人民与民族、国家相并列,是一个蕴含主人翁精神的神圣概念,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关注人民主体本位,说明习近平关于文艺的论述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层次,而是把文艺纳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诉求的框架之中。正是基于宏伟的民族理想,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更是明确指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高扬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的艺术价值取向是文艺事业的主旋律,而作为具有直接人民性的民间文艺,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是责无旁贷。
既然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是我国各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弘扬和发展民间文艺就成为民间文艺工作者神圣职责。这样一种神圣而又纯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民间文艺界的市场在民间、在田野,田野永远是民众生产和传承民间文艺的土壤,日新月异,只有在田野中不断感受民间文艺的实际,才能不断为发掘、整理、利用和发展民间文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