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张静]西方故事学转型与民族志故事学的兴起
——以琳达·德格的“以讲述者为核心的叙事表演研究”为中心
  作者:张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02 | 点击数:6714
 

二、琳达·德格及其“以讲述者为核心的叙事表演研究”

  德格本人视其研究为民族志式的———“以讲述者为核心的叙事表演研究”,其研究建立在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故事与社会》一书基于作者1948~1962年的田野调查。德格对田野调查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长期深入、高参与度的科学调查,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充分的准备,在自然语境中进行参与观察,深入地访谈,忠实地录音。调查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讲述者的“生活史、教育背景,故事的本质和传承,艺术和表演行为”;第二个层面是社区,“包括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观众(听众)的组成以及在真实表演中的参与”;第三个层面是故事本身,包括“社区的故事组成以及传播的动力学机制,通过观察对同一讲述者不同故事和对不同讲述者讲述的同一故事的多次录音,研究这一创造性的过程”,以及“故事的代际传承”。

  德格认为故事的生命力来自三个要素:传统(以往讲述者的集体贡献),讲述社区和讲述者。德格将讲述者置于两种对立关系中,社区(包括听众)和(讲述者)个人,传统和(讲述者的)创新。讲述者是处在传统的约束和自我创新,以及社区的约束和个人的自由的两种张力之间的。个人具有创造性,但是受到传统和社区的限制,这也是故事一方面保持稳定,同时又处在不断变异中的原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了一个系统,处于核心位置的是讲述者。传统是一个社区内来自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个体创造的贡献的结果,个体和集体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协商的关系;个人不能脱离社区独立进行讲述和创造活动,讲述者需要听众,需要讲述的场合,个人和社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者共同作用,故事及其讲述活动才能继续存在。德格通过重点考察故事讲述和讲述者来展示各种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对故事文本的影响。

  德格的民族志式的故事研究的单位是社区,早期的研究是匈牙利的传统农业社区,在美国研究的是处于工业化都市中的匈牙利移民社区。社区有一个共有的故事传统,许多故事为成员所知,其中一些成员是公认的讲述家,他们让传统保持活力,让讲故事在社区内成为受欢迎的活动。故事传统中的故事是大家熟知并且经常听到的,有的活跃,即经常被讲述,有的沉寂,即被保留在记忆中。但是活跃和沉寂的状态是可以转变的。德格在《故事与社会》中细致研究了四位杰出的故事讲述者,他们都属于社区扎伊克家族,这一家族故事讲述能力受到社区的公认。通过研究每一个人的故事集合及其来源,德格发现四个人都从祖辈乔瑟夫和乔纳斯·扎伊克父子那习得了一些故事。通过纵向比较几代人的故事集合,可以发现故事传统是如何代代相承,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又因个体的差别而不断变异发展。

  德格的方法可以简化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故事讲述(story-telling,taletelling)实现社区、传统和听众的互动;二是讲述者在传统和创新的博弈与协调中完成故事的表演。

  通过具体考察发现,故事讲述活动有时间性,一般在劳动之余比如秋冬的农闲和繁重劳动的间隙,主要有两类:“与文娱相关的集体活动”和“节日或夜间的聚会”。讲述活动一般有两种形式:“几个人轮流讲述”或者“一个人讲述为主”。第一种情况下,讲述的故事“比较简短,如短小的幻想故事、寓言、恐怖故事、恶作剧的故事”;第二种情况下,讲述者一般会讲述篇幅较长的故事,如魔法故事,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观众的需求对故事加以改变,保持故事的基干。讲述活动的具体语境和讲述形式会影响讲述者,包括体裁和具体故事的选择、故事的篇幅以及内容的变异。听众对讲述者的影响和故事再创造的结果可能存在正反两面,这取决于双方协调和合作的程度。受到讲述氛围的影响,讲述者在故事材料和表达方式上会有所选择。当听众表现出“合作分享”的良好状态,讲述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讲述的故事就会愈加完整和精巧”,如果双方在故事创造过程中协调不当,讲述者缺乏兴趣就会草草了事。“听众的构成,他们的态度和关注点”都会影响故事的讲述,影响素材的选择和表达的方式,进而影响故事文本。

  德格认为研究应该包括所有的讲述者,即所有知道某些故事的人,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特定社区的故事集合,因为创新不可能孤立地进行研究。一般来说,“民间故事的讲述者是社会最底层、最穷困的民众”,主要有农民,从事流动性工作的工匠、士兵、渔民、工人等。故事具有阶层性,一般来说,幻想故事和魔法故事是社会最底层、最穷苦民众喜爱的体裁。故事与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男女都能成为故事讲述者,但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往往男性讲述者的故事集合更为庞大,听众更多,地位更为重要,而女性的优势地位主要在家庭中。故事也表现出了性别的差异,一般女性的故事较为短小,注重细节,男性的故事丰富复杂。杰出故事讲述家都有良好的记忆力,他们的故事集合比较庞大,来源多样,在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习得。杰出的故事讲述家往往阅历丰富,在适合的时机,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讲述者。苏珊娜·帕尔科在人生不同阶段,在家庭、社区生活、劳作、外出等场合,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她原本很少在公众场合讲故事,但是自手受伤无法工作后,她的故事讲述逐渐活跃起来。要让故事保持活跃的状态就必须进行讲述,要求讲述者不仅仅要能记住和回忆这些故事,还“需要有相当的调试能力以满足不同的听众”。有天赋的讲述者只需要故事的梗概就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故事文本,除了内容,还有“组织结构和机制、讲述的习俗以及恰当的表述方式”,这些都是从传统中习来,并在讲述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传统为讲述者提供了讲述的原料,但讲述者的改变和创造是普遍存在的。是否忠实于传统取决于讲述者的态度,是将故事作为神圣的存在需尽量保持原状还是作为世俗的娱乐而可以创造改变。忠实往往体现在内容上,其他方面往往是变化的。故事持续不断的变异“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和法则”,讲述者有意或者无意地运用传统的元素,但如母题、情节、套语等都是有限的,讲述只能在这有限的框架内进行创造。

  讲述者受到传统的制约,但同时能够发挥巨大的创造性。讲述者有选择性,一方面表现在故事的积累和习得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口味接受并保留某些故事;另一方面表现在讲述过程中,讲述者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但是会考虑甚至迎合听众的需求,主动选择适应讲述语境的体裁和内容。讲述者和听众在选择和协调中达到和谐的状态,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讲述氛围。

  个体的创造力只能在传统提供的可能性内起作用,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在故事的结构中,讲述者根据讲述语境,对记忆中的母题、主题、故事梗概等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有时候形成了新的类型或亚型”第二种是在故事和现实间建立联系,现实包括讲述者生活地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个人生活史、世界观和人生梦想;第三种是讲述者的风格和讲述,包括故事容量,语言、风格和情节。德格比较过5位讲述者讲述的蛇郎故事,发现:女性讲述者以女主角为故事主线,男性讲述者则以男主人公为主线,每一异文都带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一位女性讲述者的讲述中心放在新婚之夜,细致描述少女之前的恐惧和后来的愉悦,表明主人公成功实现了由少女向妻子和母亲角色的转化,是女性讲述者自身生活的投射;有一个讲述者以前是仆人,他的生活经历在故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宴会的安排,通过对主人公服饰的描述表现他们身份和状态的变化。每位讲述者在稳定的结构上有许多自我创造,主要是观点和情感的表达,人物和情景的特征。德格将每个异文视作独一无二的个体,讲述者将幻想世界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自我和故事角色联系起来,将自我融入和内化到故事情节中,传达文化的意义和个人的思想。

  在传统和创造的张力之间,讲述者存在一定的自由性,传统起着限定作用,众多的故事元素在多次的讲述过程中不断被重新组合,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下意识,有的则是有意识的艺术行为”,有的无关紧要,有的则恰恰相反,这取决于讲述者讲述时的“心理状态,听众的态度和需求,以及故事本身的属性”。讲述者可以“选择保留一部分、创新一部分,或者破坏一部分”。故事学研究需要考察这些变化的核心内涵以及变化的法则和规律是什么。故事的变异是通过异文的比较发现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细致的观察,一个是比较讲述者和接受者的文本,一个是比较一个讲述者多次的讲述。主要从三种途径进行比较:追踪一个家庭内故事的变化,考察同一社区内不同讲述者讲述一个故事的变化,比较同一讲述者对同一故事的多次讲述。“故事的变异不仅发生在不同讲述个体身上和不同的讲述场景中,甚至发生在同一讲述者的不同人生阶段”。拉耶斯·费卡1909~1914年在美国工作,在1962年记录的故事中,故事主人公到了美国,“美国漂浮在大海上,鲸鱼来了,大地摇晃,房屋倒塌,金发的美人鱼游到纽约的海边唱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张举文]文化自愈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下一条: ·[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相关链接
·[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田小旭]耳治与目治:民间故事研究范式的建立与发展·[万建中]构建以“讲述”为中心的故事学范式
·[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 1949- 2018》·[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贾放:《普罗普的故事诗学》·[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
·[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黄永林]刘守华:把中国民间故事“点石成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