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慎终追远”的孝道信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慎终追远”也是要通过践行仪式,倡导“孝”的道德观念,实现“孝”的道德教化。先秦时期,孝道就是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孔子界定的所谓孝道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是中国文化秩序之核心,是整个规范性社会政治秩序的粘合剂,是行为规范,“包括仪式、庆典、仪态、或一般行为举止。这些行为在家庭之内、人类社会之内、以至超乎自然的神圣领域之内,形成人神互动角色的网络,将人类与神灵连结起来。”在儒家理论中,礼是安排国家秩序和创造稳定阶层社会的手段,表现贵贱、亲疏、性别、长幼之别,也借由动作进行有关孝道的教化,透过动作来教导信仰。
例如,从丧礼的文辞使用以及动作可见。
在湘乡丧礼中,常见“孝”的称呼。服饰被称为“孝服”、“孝帽”、“孝棍”,主办丧礼的主家称为“孝家”,祭文、仪式上称呼“孝男”、“孝媳”、“孝孙”、“孝服人等”,讣闻中称呼“不孝男”等。对于亡者使用最尊敬最隆重的称呼,“显考妣”、“老大人”、“老孺人”;称呼年龄用“享寿”、“享年”;祭文、喊礼中“呜呼”、“噩耗”、“惊闻”等词表达哀恸。讣闻、挽联、祭文都要用尊敬、缅怀的词藻,展现亡者孝顺父母,友爱兄妹,慈爱子女,与人为善等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用“春光”、“杨柳”、“馨香”等景物衬托“肝肠寸断”、“阴阳永隔”、“溘然捐尘”的悲痛。这些文字的使用抒发生者悲伤之情,表达尊敬,彰显丧礼之慎重。
而就仪式动作而言,虽然丧礼上有儒道的不同仪节,但这些仪节对于参加者而言最终可分解为跪、拜、绕行。一般民众在丧礼中并不能清楚地区分跪、拜、绕行的动作,也不知道何时该进行这些动作,皆要在礼生、道士的引导、指挥下进行。
跪是丧礼中最常见的动作,无论是弔者、孝家,还是道士,在灵堂中“跪”是一个常态的动作。跪进一步则是俯伏,在礼生念祭文,道士念经时,孝服人等需要俯伏聆听。“拜”是由一系列程度有别的动作组成。丧礼中居丧答拜宾客时行稽首礼,要先拜,然后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表示极度的悲痛和感谢。顿首即磕头,头叩地即举不停留。湘乡家谱等记载丧礼中拜的动作按照程度由轻及重,分为叩首、顿首、稽首、稽颡。现在讣告中不分亲疏,一律写“泣血稽颡”,但在祭奠礼中拜的动作皆依古制有所区分。绕行的动作有小圈、大圈、殓棺科仪绕棺;破狱拜桥科仪绕道场;请水科仪绕到水边;报庙科仪绕到土地庙;破血湖科仪先在道场绕,然后出门绕到水边;发引则要绕境,在整个村子或者县城绕一大圈。殓棺科仪、破狱拜桥科仪和破血湖科仪,绕行中还夹杂着跪拜的动作。
跪、拜、绕行的参加者、程度、位置、顺序都依亲疏有所区别。这些动作,一方面表达对亡者的崇敬;另一方面以差序而区分、强调亲疏格局。这些动作在传统的礼俗生活中并不罕见,虽程度有不同,但都属于一般的礼节的基本构成。但当代这些动作完全异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可以说仅仅通过这些动作就能形成“阈限”。民众在完成这些动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强烈的仪式感,从而促使民众更快速地进入丧礼的情境中,更投入地体验“过渡礼仪”。如此仪式本身也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帮助宣泄情感,进行“孝”的教化,巩固亲属圈。
“孝”之践行不仅要表现亡者的哀悼与尊敬,更重要是将亡者视为即将进入祖先集团的家族成员。丧礼的前提在于对祖先的崇敬,并且相信祖先与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可能。在宗族、家族体系之内,死亡是一种过渡,是由生者集团进入祖先集团的过程。丧礼中借由焚香、敬酒、敬茶、供奉供品和筵席、祭文等,沟通亡者与生者。丧礼完满结束之后,亡者则晋身祖先集团,获得接受祭礼的资格。
2.“他界”信仰
与祖先崇拜相关联的是灵魂的观念,关于“他界”的信仰。儒家礼仪侧重人伦,一般会绕开魂鬼之说。儒礼往往不能充分满足普通民众的信仰需求,而佛道恰能填补。因而,民间实践的丧礼往往是复合型的,既有儒礼的框架支撑,又充实以佛道之超验仪式。
湘乡丧礼“他界”的信仰可以说长久以来都是由佛道共同满足的,十多年前是佛兴盛,而现在以道为主。尽管佛道在丧礼中的兴衰自有其复杂的逻辑,但传承人和仪式文本的保存应该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丧礼所有的道教科仪皆是为亡者洗清今生的“罪孽”,偿还所欠“债务”,保障其通往“他界”畅通无阻,并有足够的“财物”在“路途”中和达到“他界”后“享用”。开坛、具文申奏、荡秽,设立一个洁净的场地,禀告各路神仙仪式即将开始;开辟五方、朝参十殿是具体禀告五方之王、十殿阎王,亡者即将前往;请光为亡者照亮通往冥界之途;解结、破血湖、受生计库为亡者赎罪,减灭罪孽、债务,使亡者在“他界”少受磨难;洗清罪孽之后,破狱拜桥为亡者开通一条通往极乐的坦途;化屋焚笼为亡者寄送冥资、财物。因此科仪文本中常常出现:表述时间的“今生今世”、“来世”之类;表述地点的“地狱”、“阎王殿”、“幽冥”、“冥京”、“地府”、“丰都”、“道岸”之类;表述动作的“往生”、“度”、“开辟”、“通往”、“忏悔”、“洗涤”、“升登”、“超登”之类。
其实儒家礼仪也常常会提到“他界”,《家礼》慰父母亡疏就有“罔极奈何”之辞,现在礼生也常常在祭文中使用“拜赴瑶池”、“早登极乐”。为了邀请亡者享用供奉,祭文还常用“灵其有知,来格来歆”,即灵魂的观念,相信祖先与生者能够沟通。然而仅此而已,不会再对“他界”深入阐释,更不会用轮回、赎罪的观点去进行教化与规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