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龙晓添]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以湖南湘乡丧礼为例
  作者:龙晓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7 | 点击数:13933
 

  3.功利性的祝愿

  礼生、道士是传统仪式的关键,在民间社会中,礼仪专家能否在礼仪实践中获得合适的收益,直接决定着仪式的活力。如果礼仪专家收益不好,就不会有人愿意从事此行业;而如果仪式本身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礼仪专家也没有执业的可能。尽管现在有很多其他表演填充儒道仪式的间隙,但是儒道在不断民间化的过程中,本身也善于吸收新的元素,既让仪式更具表演性、观赏性,又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除了主持相关仪式获得的收益,现在湘乡丧礼中,儒道都有些机动增加收入的方式。道教解结玄科,道士解结的绳子上过去要穿上铜钱,现在则用纸钞代替。每一个参加解结仪式的家属都要在解结完成后,在道坛的盘子上放钱。愿意招揽的道士会说些吉利话。家人亲属一般也乐得开心,还会互相起哄,几块、几十块都可以。仪式结束以后,这些钱就归道士所有了。受生计库仪节也有类似环节。

  儒礼中几乎没有可以安插“收费”项目的仪式,也很难满足家人亲属财源广进的愿望。但有的比较灵活的礼生,在客奠家奠后增加一个“奠酒”的环节。唱一段《奠酒词》,然后让大家给钱以表孝心。《奠酒词》中会加入对后代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等的祝愿,收钱的时候也会提醒大家这是表孝心,祖先会保佑后人,给钱多少都是个意思之类的话。参与者则会献上几十块,甚至上百块。不过,奠酒环节在当代丧礼中并不常见。

  这样“收费”的环节因礼仪专家而异,并不是所有的礼生和道士都热衷于此。民众对此并无反感,几块、几十块都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能够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民众都希望能直接获得功利性的祝愿,相信能不受鬼魂困扰,还能获得祖先庇佑。

  总之,丧礼的民俗实践在“慎终追远”背后是一个复合型的信仰体系。儒礼满足“孝”的教化,巩固家族地位,实现社会规范;佛道满足超验的信仰需求,释放、安抚;功利性的祝愿既能满足即时需求,又能恰当推动仪式的存续。经过一场复合的丧礼,强调“孝”的观念,实现“孝”的教育,稳定、巩固了社会关系、社会地位。亡者得到超度,不会变为没有归宿的灵魂,直达极乐之后荣升为祖先,拥有荫庇后人的能力。后人借由丧礼成功将亡者的身份过渡,相信有了合法身份的祖先会保佑自己,还能在清明节、中元节与祖先沟通,传达思念与希冀。

二、习惯、日常、重复结构:丧礼的稳定与变化

  丧礼传统作为一种习惯的传承,既是一种过渡礼仪的表达,也嵌于民众日常生活,社会结构之中。“日常生活的常见习惯和重复结构,显示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方面,这类实践已经纳入了持久的符号认定之中。……‘习惯’和‘习俗’这类词,既涉及规范的法律方面的实践,也让人想到那些本身又同政治表达形式紧紧系在一起的礼仪的文化价值”。从对丧礼的理解、践行,及态度上来看,湘乡本地人、定居外地的返乡者和外地亲属呈现较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日常生活的变化,他们的生活习惯朝着不同的方向改变,所属的生活结构也由此更改。而从长时段来看,湘乡丧礼延续着知识传统,体现着一个有序变化的意义框架。而从短时段来看,由于制度的变化,城乡、地区间又有极大差异。传统礼仪的复兴与实践,与殡葬制度之间差异显著,需要研究、思考,如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制度联系起来,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结构。

  1.内、外视野的丧礼

  湘乡当地不同年龄的人,对复合型丧礼的认知和态度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尽管当地的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生死态度上必然有很大差异。但在他们看来湘乡现存的丧礼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老了人”有人放炮、办筵席,请礼生、道士和表演队,这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然而湘乡丧礼在生活、文化圈以外的人看来,却是不一样的。随着身份和社会情境的变化,对待复合型“丧礼”的认知和态度也会有所变化。有学者主张从社会情境的角度界定民俗之“民”,认为情境能交汇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经由时间累积储存在特定群体中的意识与记忆,制约、规范民众活动;同时这种历史传统又受现实的调整。对待丧礼的不同认知和态度,受情境的统摄,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改变是差异的根本原因。

  从“内”看丧礼

  所谓在湘乡社会、文化情境内的人,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湘乡,不论原来是不是湘乡出生,也不论城乡和职业。他们生活在湘乡的整体文化之中,与周围的人有持续的互动,参与礼俗生活。“内”可再细分为一般的湘乡民众;以及丧礼中的仪式人员,比如礼生、道士、纸扎师傅、唱夜歌者等,他们由于身份的原因,对待丧礼自然有与一般民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在一般的湘乡民众看来,丧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鞭炮喧天、乐器合奏、弔者云集,这都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就礼俗生活而言,人们长期在同一情境之中,于是对丧礼的“复合”和“热闹”不以为怪。家中有老人,民众很自然地想到要请地生择地,找村子买地,备好棺材、寿衣;自家有人亡故则请地生择日,请礼生、道士、厨师,发讣告;亲友家有人亡故则准备礼金、祭幛、纸钱,前往弔唁。参加仪式时,无论是谁,什么身份,该跪时跪,该磕头时磕头,该吃吃,该喝喝,该哭哭,该看表演就看表演。没有人强迫,也不需要人提醒。他们虽然并不清楚祭奠礼和科仪的具体操作,但能非常清楚地区分礼仪专家,对仪节的基本情况也了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张兴宇]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
下一条: ·[覃琮]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
   相关链接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吴卓远]浅析丧礼与生死观的表达·[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吕树明]后土冥神与传统丧礼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