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丧礼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生死,反映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当代湖南湘乡的丧礼将多元的礼俗传统融合于生活实践,通过不同的仪式行动建构礼俗秩序。丧礼的内核是民众复合的信仰,而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表达,又嵌于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丧礼有鲜明的历史脉络,呈现生活形态,并基于一些生活恒久性的本质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上被取代。在现代社会中丧礼能以程序化的仪式和集体参与解决现代“个人”因无结构而产生的焦虑,并为群体和社会提供团结一致的核心精神与行为规则。
关键词:礼俗秩序;日常生活;丧礼;
作者简介:龙晓添(1980-),女,湖南长沙人,民俗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4AZD120);第5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湘桂走廊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6M592882X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传统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仪是维系中国文化的重要社会设置。历代的礼仪文献积累丰厚,儒家经典、国家法典、文人礼书、日用类书、地方史志中都有丰富的礼仪记载,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文本知识传统。与此同时,这套知识传统又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建构与自身的不断变更。虽然当代社会结构已经改变,历代以来所建构的文化体系也已经断裂,传统的礼仪秩序不再成体系。但是,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各种传统礼仪形态依然在当代生活中为人们所践行,这些礼仪实践与民间信仰、地方风俗糅合在一起,共同建构当代礼俗秩序。因此“礼俗”可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的视角,以贯通历史与当代、整体与局部。在当代日常生活中,探讨、阐释民间礼俗秩序,有助于理解社会多元的形态与建构方式。
中国传统礼仪以冠婚丧祭为核心,丧礼是其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传统丧礼不仅受古代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影响,贯穿着生者对死者的真诚哀伤与思念,也深深地渗透着儒家孝道思想和家族伦理观念。丧礼是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展现,是探讨、理解社会文化、群体关系等的重要切入点。
本文尝试以当代湖南湘乡丧礼的实践为切入点,讨论民间礼俗秩序的建构、维系,及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湘乡的丧礼是复合型礼仪,以礼生主持的儒家仪式为主体,融合民间风俗,构成丧礼中的祭奠仪式;然后再依照地方习俗,配合道教超荐法事。
在湘乡礼俗生活中,丧礼占据重要的地位,满足了民众的“生—死”需求。对于生者而言,丧礼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藉由三天左右的仪式,充分而有节奏地宣泄悲伤,生者因家人离世造成的情感创伤得到抚慰。这种仪式能使生命之过渡更加平顺。第二,丧礼以家族为单位举行,仪式是家人、亲属的聚会。共同操办仪式,实现家族内人情的往来,巩固家族关系。第三,随着社会网络的拓展,丧礼成为沟通人脉的重要机会。丧礼的举办能明确、巩固,甚至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对于死者而言,丧礼则是一场重大的过渡礼仪。一方面,礼生的祭奠礼,将亡者置于社会网络之中,肯定其生前的奋斗、努力,同时,将其过渡为“祖先”,接受后人祭祀,因生命之终结而成为永恒。另一方面,道教仪式又从另一个层面上,为亡者打开一条去往“他界”的通道,并通过仪式使“路途”平顺,在他界有足够的财物享用。一场复合型的丧礼是长期以来儒礼与民间生活深度互动的结果。
湘乡位于湖南省中部,有深厚的楚文化积淀,儒道文化传统浓郁。当代湘乡丧礼传统犹在,与几十里外的长沙、湘潭城市的现代殡葬仪式完全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的丧礼知识文本,以及传承人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这种礼仪符合当地生活的需求。因此,在湘乡一带,传统礼俗生活仍然活态传承。
一、丧礼实践的信仰建构
丧礼在中国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是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存在、流传、变化的礼仪,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有效地进行社会规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融合在整个礼俗生活之中。而仪式得以进行必然需要建构一套深层的信仰予以支撑,“民间信仰或者以之为支撑的文化符号被认为是固有的、具有本真性(authenticity)的,因而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在文化上的一种认同基础。”湘乡礼俗生活中有一个复合的信仰世界作为认同的基础,这种复合性与丧礼的复合性同源。据《湘乡县志》,“县民在信仰上儒释道混杂,诸佛众神并存,不拘佛、神来历品位,只以载福为目的。”而这种复合型的信仰作为一个整体融合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即是当地人生活的一种内容,也是一种生活的形态。“日常生活现实是由环绕在我身上的‘此地’(here)及我所呈现的‘此刻’(now)所构成。这一‘此时此刻’正是我在日常生活现实中注意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的意识的实在性所在。”“信仰”即是湘乡民众“此时此地”所享有的一种普通生活。
丧礼具体仪式的操作皆有赖于礼仪专家的引导与指挥。这套仪式背后固然有仪式制定者的社会规范理想,而对于民众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实践受信仰所推动。有关传统丧礼,在意识形态范畴,中国人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就是今生与来世的延续:没有强烈的灵肉二元论;相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大致上不受死亡影响;在死者的世界里也保持两性平衡的观念;生人与死者之间能沟通交换。丧礼有关的信仰首先体现为儒家推崇的“孝”的观念。远及祖先崇拜,近遵亲疏差序,由此社会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格局。因此惟送死者当大事,以丧礼的举行来恢复、巩固、稳定此格局。然而,除此之外,丧礼在民间生活中还深受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的影响。这些信仰的交织也恰恰说明了复合型丧礼存在之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