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8年两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8年两会专区

[赵李娜]学术转向与历史借镜:近年“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
  作者:赵李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17 | 点击数:3512
 

•中国民俗学会2018年年会论文•   

 
学术转向与历史借镜:近年“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
赵李娜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民俗学家鲍辛格教授《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一书面世以来,“技术与民俗”持续成为民俗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文章缕析了中国民俗学界近年来这一热点话题探讨的实质,认为从人生存和发展的恒定命题来看,现代化技术发展以来的人及其群体从同质性较高逐渐向异质性、个体性转变,是“技术语境下民俗变迁”之实质内涵,与之相对应契合的是,中国民俗学界近年来的理论生产正好有一些“转向”意味的提倡提出,这就是“个体转向”与“日常生活转向”。这一时代背景下民俗学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研究民俗(日常生活世界)在这些冲击下的“变”与“不变”,从而明确民俗学研究的“变”与“不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民俗认同”理念,并引入“地方感”话语 ,以期为民俗学在新时代的理论转向提供可供观察的理论指标。
关键词:技术;民俗;个体转向;日常生活世界;民俗认同;地方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赵德利]人神欢愉 家社同庆
下一条: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