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8年两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8年两会专区

[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作者:张建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17 | 点击数:3103
 

•中国民俗学会2018年年会论文•   

 
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张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 要:20世纪以来,研究、记录和保护口头传统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学术和社会自觉,书面记录曾经是呈现口头传统的主导模式。从口头传统的“忠实记录”,到民族志诗学领域内文本迻译的声音和形式再现,书面文本呈现口头传统的发展路向,内合于口头传统研究由静态文本向动态演述转变的学术理路。现代技术作为内化于口头传统发展脉络中的自我选择,朝向数字化是口头传统记录工作的规律使然。在技术与理念相融的视域下,以学术旨趣和保护理念为规训,是数字化技术能够真正受惠于口头传统记录和建档工作的实践取向。
关键词:口头传统;记录;书面;数字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惠美]解析缅甸民间故事《拇指哥儿》
下一条: ·[张隽波]明代历书中的节气定位探析
   相关链接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毛巧晖]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王威]新媒体语境下的口头传统演述·[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万建中]构建以“讲述”为中心的故事学范式·[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
·[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林继富 杨之海]科学化、整体性民间文学记录的探索·[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