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作者:叶宏 李金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04 | 点击数:7764
 

三、彝族生态文化解读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体系,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彝族生态文化,凝结着彝人适应生境的生存智慧和消减灾害影响的民间经验,有着丰富的禳灾和减灾举措。从对彝族神话结构的分析,可以解读出彝族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和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从而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与彝人的宇宙哲学、社会制度等交相辉映,共同建构了彝族的文化与社会秩序。而神话的深层结构(thick structure)则将神话与现实相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的禳灾和减灾活动。

  1.敬畏自然、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

  从对神话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彝族对于灾害发生的认知体现为由于人违背了神意,神降罪于人发生,从中暗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彝族的生态文化即建立在崇尚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基础上,其形成与彝族宇宙哲学密切相关,“该观念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根基和最终归宿,人类要尊重并敬畏自然,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的秩序,顺应自然的规律。”

  彝族信仰中的“万物有灵”,把自然界的一切人格化,幻想一切自然物不仅具有生物生命特性,而且具有精神生命特性。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在彝族文化中被赋予神力,彝族先民出于对所居生境的不可知,遂将一切无法理解和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所为。形成了山神崇拜、水神崇拜、岩石崇拜、竹崇拜、树崇拜、龙崇拜等,万物皆有灵,人要尊重灵物、畏惧灵物,才能获得灵物的保佑。这样的自然崇拜信仰体系,也产生了保护自然生境的效果。另外,像蚂蚁、蝉儿、青蛙、大雁、鹰等动物形象往往出现在彝族神话里,它们被表述成与人拥有亲缘关系,与人共同分享自然资源。比如,在《勒俄特依》中,彝人认为蛙、蛇、鹰、熊、猴与人同属雪子十二支有血的六种,即有亲缘关系,不能随意伤害,更不能食用。如有违反,则会受到祖先的惩罚,引发大的自然灾害等。在毕摩仪式中也有专门的赔偿仪式,通过专门的仪式来偿还人类对于自然或者对于其他人和生命欠下的债。彝人相信,要对神灵和自然心存敬畏,与众神、拥有灵性的动植物等和睦共处,方可子孙兴旺、保一方平安。

  在彝族的信仰体系中,天神并没有创造万物的能力,而只是转嫁、呼唤等。在彝族的天神崇拜中,天神被赋予人格,既能开天辟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风作浪,让人类遭遇灾难甚至毁灭。彝族对于万物有灵的崇拜进行了二元分类,神灵既有善,也有恶,有些山神和水神会让人生病,而有的则会保佑人类。在这样的分类中,“人类尚未摆脱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辩证关系被列维·斯特劳斯称为人类自我实现的主要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围绕环境或其他方面所进行的政治论辩实际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某种秩序的主导权。”正是出于对自然界和自然物的敬畏,才使得彝族在千百年里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适应,形成了族群和文化的生生不息。恰如尔比说,“高山有灵云雾升,草原有灵草茂盛,万物有灵即昌盛”。

  2.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

  彝族把“善”作为每个社会成员道德修养的终极原则。比如,《勒俄特依》中善良的三子居木获得阿古叶枯神的帮助在漫天洪水中幸存;而支格阿龙等英雄故事也是建立在为人类谋幸福而与神灵鬼怪斗争的伦理上。从对彝族神话的阐释中,也可以看出团结互助、战胜灾害的暗示。比如,居木在洪水中救起的青蛙、蛇、鼠、乌鸦、蜜蜂等小动物,团结一致帮助他娶到天神的女儿,使其成为人类的祖先;火把节的传说中,人们团结起来点燃火把,共同对抗虫灾等。可见,彝族是把与人为善、团结互相看作是每个人的责任和社会道德。

  在凉山彝区,人们有“俄沙”的互助习惯。在凉山社会中,通常把那些缺乏劳动能力的人,请求有劳动力的人无偿帮助他们劳动生产,叫做“俄沙”。此外,彝族的道德伦理也体现为家支内部的团结,以及习惯法规定的互助规范。从历史上看,家支对于彝人具有政治和经济等功能。比如,一户在经济问题上以及生活中遇到困难,整个家支都会凑钱出资,帮助其度过难关。彝族习惯法中,对于家支成员间的团结与互助也有明确的说明。家支所属社会成员及其家庭之间的相互援助与救助行为,反映出彝族传统社会中各阶层、各类型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良好思想风貌,昭示出每个家支成员均有保护与被保护、援助与被援助、救助与被救助的权利和义务。在一个村社中,居民往往属于同一家支或有姻亲关系的家支集团。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家支就能发挥自救和互救的功能,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这样,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结合《玛穆特依》教育经典,与家支和习惯法一起,共同起到了维系彝族社会稳定,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在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时,这样的社会秩序将起到共同抗击灾害、共享有限的生活资料,并在受灾后互帮互助的作用。

  3.积极应对、战胜灾害的多种举措

  彝族的神话传说中不但有对灾害发生的认知也提到许多禳灾与减灾措施。比如,从上文火把节的神话传说中即可看出,火把节具有祈祷除病禳灾、驱逐晦气的象征意义,人们通过祭火驱除家中和田中的鬼邪,保人畜平安。而彝族年的禳灾作用主要通过对于祖灵的祭祀实现。在过年期间,人们要把祖先请回家中供奉,祈祷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吉祥如土地意、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通过仪式表达了彝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和驱除灾祸、确保平安吉祥的人生渴求。除了火把节、彝族年等大型传统节庆中富含禳灾因子外,不同地域的独特节庆也都围绕祈福禳灾展开。比如,甘洛县的神仙过年、汉源彝人的土蚕节、云南小凉山彝人的春耕祭等。在彝区各地,与禳灾避祸有关的节庆很多,且多数与该地曾经遭遇灾害的神话传说有关。在“小海子”的传说中,神“龙”主宰旱涝,因此,当某地遭遇旱涝灾害时,也会有相应的“祭龙”仪式。

  丰富的毕摩仪式,是彝族自然崇拜的载体。在仪式过程中,毕摩取代了神话中英雄等的位置,成为人神之间的中介者。在传统中,毕摩被赋予了与神、鬼沟通的能力,彝人笃信,有了这样的中介者,再通过诵经、仪式等,人神之间的关系必然得到调和,从而达到禳灾避祸的目的。

  除了宗教仪式,在彝区民间,人们也用很多“土”方法来防御和消减自然灾害。比如,针对冰雹,有些地方的人们要去高山上点燃火堆,让热的烟火将冰雹赶走;居住在高山村落中的妇女们会集体敲击簸箕的背面;有些地方是通过打火枪的方法;还有些地方,是全村人一起对着天空大声叫喊。这些民间方法其实是有着科学依据的,比如燃柴火产生的热、敲击和喊叫产生的声波、火枪的冲击力都可以起到影响冰雹云层聚集,从而驱散冰雹的作用。

结语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禳解及消减灾害的生态文化。神话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洪水漫天创世神话、支格阿龙英雄故事以及其他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彝人对于灾害发生的认知,对于自然的敬畏;彝族的传统信仰,如对于自然神、祖先以及鬼邪等的崇拜均能在神话中找到明显的痕迹;而天人和谐的自然伦理和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也都在神话中得以体现;除此之外,神话也引发了彝人日常生活中诸多防灾减灾举措的实践,并以口传文化的形式被传承和发展开来。每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一套完整的生态文化系统,与一定区域的气候与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有助于形成具有当代特色的、融合历史和民族民间智慧的中国减灾文化,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刊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金鹏程]“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就是一种神话
下一条: ·[卡尔·赖希尔]最后的歌者:口头史诗的未来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余红艳]景观叙事的故事诗学阐释·[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