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宋鸿秀 高忠严]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文化传承
——以临汾市霍去病故里为例
  作者:宋鸿秀 高忠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15 | 点击数:6781
 

  (三)空间记忆

  空间记忆是人物在流传过程中用实物形式构建出的物化的记忆,是每个地区的一种集体的记忆,与传说的口耳相传不同,空间记忆更多指向的是一种物质实体,例如庙宇、雕塑等实物的表现形式。在山西省临汾市,关于霍去病的空间记忆主要有三处:第一处事高堆村的文革以前的将军庙和现在霍去病85代后裔霍玉浪一手操办起来的霍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个是2017年4月3日,临汾市鼓楼北大街揭幕卫青霍去病的大型雕像《大汉雄风》;第三个是临汾市古城公园中的霍去病雕刻图。

  1.从将军庙到简易祠堂:村落空间记忆的衰落感

  高堆村曾有将军庙,《临汾县志》(明代)中有记载:“汉大将军庙,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公元742年)敕令在临汾河西八里高堆村建汉大将军庙”。《山西志辑要·卷二》中记载“霍将军祠,县西八里,祀汉霍光”。《山西通志·卷之五》中记载“霍将军祠,在平阳府城西七里高堆村,唐天宝七年敕建”。《中华霍氏大典》中也记载着,“大将军庙始建于汉代,唐代扩建。大将军庙坐北朝南,从南到北分四个部分,即大殿、东西厢房、山门和对面的戏楼。庙院内松柏参天,神圣庄严。大殿建筑古朴,内祀霍光霍去病塑像,将军庙在文革破四旧时被销毁。”调查中据霍去病第85代后裔霍玉浪先生的讲述,在他小时候还见过将军庙,每年三月份也都会有庙会,周围的村民都来赶庙会,庙会期间还会有威风锣鼓的表演,场面十分壮观。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将军庙被摧毁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关于霍去病文化的空间记忆是空白的。2013年8月,高堆村有了一个简易祠堂,祠堂的筹备者是高堆村霍氏第85代后裔霍玉浪,祠堂设在高堆村敬老院的对面,是霍玉浪家的旧房子,坐东朝西,里面陈设简单,挂着霍去病、霍光的像,桌上摆着霍仲孺、霍去病、霍光的牌位。香火不是很旺盛,但祭祀活动从未间断过,也从侧面反映了民众对于霍去病的一种文化记忆。

  2.《大汉雄风》雕像的揭幕:新的地方传统文化景观的建立

  景观是可见的空间,文化景观则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是完全不脱离地表的物质文化符合体,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投影到特定空间的产物。景观被视为空间记忆的仓储,物质文化景观是记忆和地方间结构性联系作为显著的领域。相比传说记忆,空间记忆的形式更加直观,另一个角度来看,空间记忆也是一种语言符号,讲述着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过去和现在。2017年4月3日,西汉著名将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卫青、霍去病的大型雕像《大汉雄风》,在临汾市鼓楼北大街落成并揭幕,参与揭幕仪式的有社会各界人士,还有青城村、高堆村卫霍的后裔。这组雕塑构成了新的城市文化景观,也增添了新的空间记忆形式。

  3.古城公园中的霍去病雕刻图

  临汾市古城公园的东部有一片《名人广场》区域,在这片区域中列举了平阳地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唐李渊之女平阳公主、西汉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张良等人,霍去病也位列其中。雕刻图上这样介绍霍去病:“尧都人,西汉杰出军事将领,18岁时驰骋疆场,屡立战功,为开辟河西走廊做出重大贡献”。

  《名人广场》将霍去病与众多历史人物并列其中,更能突出霍去病的卓越贡献,显示出了民众对霍去病记忆建构方式的多样性。

二、霍去病文化的当代传承

  文化传承即社会文化的传继,是文化的“历时性”传播,是文化在诸如民族等社会群体的代际成员间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传继的过程。文化传承强调的是文化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纵向传继,是文化在时间上世代传递的过程。文化传承有两种方式,既有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的集体传承,也有以家族为对象的个体传承。在高堆村有着集这两者为一体的文化传承方式。

  (一)集体传承

  集体传承就是以某个社会群体为对象的一种传承方式,是文化传承中的一种横向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在某个社会群体中得到认同并不断扩散的传承方式。霍去病是民族英雄,在维护汉朝的国家稳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霍去病身上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文化精神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塑造坚忍不屈的民族精神时所不能缺少的。集体传承的主要方式就是大范围宣传霍去病文化以及霍去病祠堂的祭祀活动。

  祠堂是祭祀祖先凝聚族人的地方,祠堂通过祭祀列祖列宗之灵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20世纪70年代,高堆村的霍氏后裔在将军庙祭祀霍大将军,文革时将军庙被毁,直到2013年才有了一个简易祠堂,但香火至此从未停止。霍玉浪老师是祠堂的负责人,据他回忆,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以及清明节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可以说祭祀活动已经渗透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中,也成为了霍去病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2018年4月5日,清明时节高堆村祭祀活动正常举行,这次祭祀活动有50余人参与,其中有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历史学院的部分同学以及高堆村小学的学生,祭祀活动包括宣读祭文、敬献鲜花、鞠躬祭祀三部分,祭祀结束后还会有霍氏后裔霍玉浪、老年中心主任杨恒信等人讲述霍大将军的传奇故事,将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承将相文化。

  文化传承的最直接的主体就是学生,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对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了好的方向。正是通过社会群体中不同主体的集体参与,才能将霍去病文化传承下去。但是现在霍去病文化扩散的群体仍然比较小,想要大范围宣传霍去病文化,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以及不同地区间文化景观的联合发展。

  (二)个体传承

  个体传承就是以家族内部为对象的传承方式,是文化传承的一种纵向模式。霍去病文化的个体传承就是以霍氏这个大家族为主体的文化内部传承。内部传承的主要方式就是编写家谱,通过家谱将霍氏文化进行一代一代的传承。由霍柏森组织编写的《中华霍氏大典》比较集中全面地介绍了霍氏在全国各地的散布以及关于霍氏的文本、景观记忆,是霍氏文化的精华之作;除了这本书,在中国还广泛流布着霍氏宗亲,这些霍氏宗亲通过全国性的祭祀活动进行联系沟通。

  高堆村的家谱《高堆霍氏家谱》,高堆村的霍氏后裔也通过家谱这种文本形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同属霍氏家族,所以文化的个体传承也就有了更加强有力的后盾。

三、结语

  英雄人物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还对现代传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教化民众的功能。历史记忆是民众对霍去病文化的一种回忆建构过程,在不同历史记忆建构模式下,霍去病文化逐渐拥有了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态势。在新的时代下,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保护并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本文刊载于《汉字文化》2018年第1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毛巧晖 白蓉]地域秩序与社会记忆的表达
下一条: ·[周晓冀]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