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宋鸿秀 高忠严]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文化传承
——以临汾市霍去病故里为例
  作者:宋鸿秀 高忠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15 | 点击数:6780
 

摘    要: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他英勇善战,带领将士击退匈奴,维护了汉朝的国家稳定,因其卓越的功勋被世代人称颂。霍去病祖籍山西临汾高堆,平阳民众对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也有着自己的方式,主要是从文本记忆、景观记忆、传说记忆这三方面来完成的,不同的记忆模式下也呈现出了集体和个体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

关键词:历史记忆;记忆方式;文化传承


  历史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的人对于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通过不同的方式建构起来的话语圈。换言之历史记忆也就是一种集体记忆,杨·阿斯曼认为集体记忆就是文化记忆,他指出记忆不只停留在语言与文本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中,譬如博物馆、纪念碑、文化遗迹、歌曲、公共节日与仪式等。通过这些载体,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才能够将传统代代延续下来。民众对历史人物的记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依靠口头传播的语言,第二种是文本的记忆,第三种是物化的空间记忆。这三种记忆方式都因为有了特定历史英雄人物而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霍去病文化的历史记忆建构

  (一)口头传承的传说记忆

  民间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特殊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传说背后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心理,民众通过传说也在表达着对人物、事件的一种认同感。在霍去病故里山西临汾高堆村也流传着关于他的一些传说,传说的讲述也体现着浓厚的地方化色彩。

  1.“高堆村”名字由来的在地化讲述

  在地化就是民间传说在其流传过程中,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不同风格特色的传说文本。高堆村凭借自己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关于霍去病的独特地方话语。相传汉武帝来到平阳尧庙祭尧,祭尧结束后汉武帝想到自己的武将霍去病的祖籍是平阳,于是就想去霍去病的老家看看,前进途中汉武帝便向路人询问“霍去病的老家在哪里”?路人说“他的老家就在那个高高的土堆那里”。在西汉时并没有高堆村这个名字,于是汉武帝就说,那这个村就叫“高堆村”吧。高堆,顾名思义就是高高的土堆,其地貌属于属典型的黄土地貌中的黄土峁构造,但在传说的讲述中,加入了合理的时间、人物、情节等,并将情节与地方独有的特征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

  2.由历史记载衍生出的民间传说《汉书·霍光传》中这样记载:“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仲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仲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既壮大,乃自知父为霍仲孺,未及求问,会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至平阳传舍,遣吏迎霍仲孺”。由史书记载也引申出了这样一个传说:霍去病抗击匈奴时路过平阳府,回老家看望自己的父亲霍仲孺。回到老家霍去病看到自己父亲生活的环境过于简陋,周围各种设施也很不完善。霍去病就向父亲提出了将父亲接去长安的想法,但是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为了改善父亲在高堆的生活居住环境,霍去病将父亲门前泥泞不堪的土路改造了一番,将土路全部铺上了石头。现在这个坡便叫“石头坡”,人们也称之为“孝顺坡”。高堆村也确实有“石头坡”这个物质景观存在,当文本记载与物质载体相结合,就形成了可信度高、说服力较强的民间传说。刘村镇在“孝顺坡”坡东面修建了敬老院,敬老院与“孝顺坡”相结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对现代年轻人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3.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

  所谓传奇性,是指传说首先要具有情节性,而且故事的发展基本上要符合生活的逻辑。

  关于霍去病名字的由来就带有一定的传奇性: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深得武帝的宠爱,而卫少儿是卫子夫的姐姐凭着这层关系,卫少儿能经常出入皇宫。据传,霍去病生下来不久,连个名字都没有起,有一次卫少儿抱着孩子进宫探望妹妹卫子夫,但适逢武帝身患感冒,卧病在床,所以此时的皇宫异常安静,忽然小孩的一声啼哭打破了本来的安静,这一下可吓坏了卫少儿,她身体瘫软,跪在地上准备汉武帝降罪于她。可奇怪的是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还嘉奖了她。原来是因为汉武帝听到婴儿的特大哭声,惊得出了一身冷汗,正是这一身冷汗,汉武帝感到身体轻松舒服起来,病完全好了。因祸得福,这个孩子也被赐名为“去病”。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加上合理的故事情节,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为人物增加了传奇性的色彩。

  (二)文本记忆

  文字具有极强的记忆功能,它是对文化记忆最直接的方式,不同文本的记载更加反映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关于霍去病的记载有《史记·霍去病传》《汉书·地理志》等。在这里主要整理一下霍去病故里河东平阳的书籍中有关霍去病的记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毛巧晖 白蓉]地域秩序与社会记忆的表达
下一条: ·[周晓冀]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