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岳永逸]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 ——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07 | 点击数:8362
 

      结 语

      显而易见,除神话之外,无论研究对象是歌谣、谚语,还是传说、故事、寓言与童话,如一道道暗流,燕京大学学生毕业论文的民间文学研究都在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发展的脉络中有序前行。这些研究尽可能多地吸收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又在这些成果基础之上有着新的尝试,甚或突破。各个子类的研究都在试图对属于民间文学这一大范畴的不同文类、体裁,通过内容、形式以及讲述等方面的辨析,进行界定,以明其特征与本质,从而推进了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歌谣运动初期,胡适就为之鼓与呼的比较研究方法得到了切实有效与灵活自如的运用。在社区—功能研究的影响下,现今占主导地位的语境研究初现端倪时就有了些声色。在对民间文学这些文类本质的进一步辨析中,胡适、周作人、顾颉刚、郭绍虞、郑振铎、黄石、钟敬文等人的认知举足轻重。

      传说的研究基本是在古史辨之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梳理出的黄帝制器的传说和龙与帝王的传说,都是在层层剥茧地试图寻求真正的历史。与之多少有些不同,杨文松对唐传奇等古籍中同型故事的梳理,则是基于单线进化论、同源说和传播论,将中国古代丰富的传说故事纳入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时间序列,并将这些故事的源头归到了古印度。可贵的是,杨文松提出了超越时空的“故事流”这一分析性概念。作为一种认知, “故事流”不但看到了民间故事始终流变的特征,还将其研究做成了现代的与当下的。更为重要的是, “故事流”显然对新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中提出的“类型丛”之理念的进一步诠释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与杨文松等人依赖典籍,偏重于故事的文本分析不同,在社区—功能论指导下研究乡土宗教的陈永龄和李慰祖对灵验故事进行了语境研究。正是面对平郊的生活事实,尤其是日常的宗教实践,二人的研究反而突破了民间故事形态学的束缚,将口耳相传的故事紧紧捆缚在流传的人群、社区与其宗教生活之中。在功能分析之外,有了基于民众主位视角的体裁学意识。这些研究既使得其宗教研究入情入理、鲜活可读,还在以钟敬文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研究、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传说研究、以黄石等人为代表的神话-仪式学派研究之外辟出了一条新路。

      无论是郑振铎还是刘寿慈的印度寓言翻译,二人都试图界定寓言的基本特征,发现寓言在中国语境下的演进。因此,刘寿慈对寓言的界定也就是在寓言与喻、神话等不同文类的比较中进行的。而且,二人都注重寓言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周作人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对寓言、童话的译介以及研究影响深远。然而,因应巨大的社会变迁、政治制度的转型和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儿童故事“牧道”的工具理性终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并预示了在随后相当长的时期,民间文艺学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性传统之必然。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情绪和环境、故事本身和讲者技巧都成为研究的对象,这俨然当今学界趋之如鹜的“表演理论”的本土先声。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对古代中国神话、传说等故事的研究早已有效地将上述诸多路径整合,有了新的局面。近些年来,作为历史更加直观的构件,图像被视为与文献、文物以及口述传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融合书面传统、口头传统、历史语境与图像,尤其是汉画像的引入,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的研究别开生面。 尽管这种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的研究,需要具备诸多的条件,诸如:汉画像等图像的获得,必须有相关考古发掘、发现的机缘,研究者要有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耐心与机敏,要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持之以恒,要有辨识符码、合理猜测、旁征博引、有机诠释的学术能力。在相当意义上,较之纯粹基于当下而忽视时间维度、只“考现”的田野研究,这种将考“古”和考“今”、地上与地下、读图与读书、读人与读史等多重证据和材料有效统合且集细观、详辨于一体的“慢读”,使得表面上依旧似乎是辨真伪、溯源流的故事研究有了深度、广度,尤其是有了更多的信度。至少,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之礼俗互动、 “教”与“化”之历程,有了相对明晰的脉络,成为枝丰叶茂、经络通泰的“故事流”。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今人手中,杨文松的“故事流”不再仅仅是某一型故事的历时性流变,而是书面、口头、图像和仪式四种叙事之间的交错博弈,是这四者之间的经久不衰的互动、互文。无论是汩汩清泉、潺潺小溪还是黄河之水,如果将“民间”故事视为奔流不息的能动主体,那么历史、文学、教化(教育)、艺术、宗教、人心与人性、生与死、礼与俗,都在其流淌之中,或消逝,或留存,如羚羊挂角,如雪泥鸿爪。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本文原载:《民族艺术》2018年 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漆凌云]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故事类型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下一条: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定义问题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
·[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