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漆凌云]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故事类型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作者:漆凌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02 | 点击数:11462
 

  结语

  中国民间故事学人积极吸纳西方故事学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民间故事的悠久性、活态性和丰富蕴藏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宽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涌现出一些代表性成果,如钟敬文的中国天鹅处女故事研究、刘魁立的狗耕田故事研究、刘守华的AT461型故事研究、祁连休的机智人物故事研究和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顾希佳编撰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万建中的禁忌主题故事研究、林继富的汉藏民间故事类型比较研究、陈岗龙和斯琴孟和的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康丽的巧女故事研究等。未来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要进一步推进,还有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如故事类型学术语使用的规范问题;利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借助新媒体技术编撰一部资料全面、体例科学的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类型研究法是民间文学学科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中国民间故事学人并未全盘照搬西方故事学理论,而是立足中国民间故事的本土特质,吸纳相关学科方法,萃炼出“情节基干”“母题链”“中心母题”“类型核”“类型丛”“功能性母题”、“节点”等术语。这些术语是中国故事学话语体系建设成果,展示了中国民间故事学人的理论思考,为世界民间故事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术语体系仅在故事学及民间文学领域产生影响,并未像“类型”和“母题”等术语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力,类型研究的模式化倾向突出,未来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还须不断创新方能拓展新的研究空间。

  注释:

  [1]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9页。

  [2]钟敬文、赵景深、杨成志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均提及NB Dennys(译名有谭勒、谭勒斯、德尼斯、丁奈斯、丹尼斯等)的中国民俗研究成果,未有深入论述。段怀清论述了NB Dennys在中国民间文学上的研究实绩,详见段怀清:《<中国评论>与晚晴中英文学交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王国强讨论了NB Dennys在民俗学上的理论贡献,详见王国强:《<中国评论>(1872-1901)与西方汉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张志娟论述了NB Dennys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开拓性贡献,详见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

  [3]N.B.Dennys,The folk-lore of China,and its affinities with that of the Aryan and Semitic Races,Hong Kong,“China Mail”Office,1876,PP.143-145.

  [4]萨宾·巴伦·高尔德(Sabine Baring Gould)生于1834年,英国民俗学家、作家,国内译名不一。事实上,杨成志、钟敬文1928年所译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是萨宾·巴伦·高尔德制定,后经雅科布斯(Joseph Jacobs)修订而成。杨成志和钟敬文译本的译名为库里德(Rev·S·Baring-Gould)、赵景深的译名为葛尔德(Baring Gonld),程德祺等翻译博尔尼的《民俗学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中的译名为斯·巴林古德。他的故事分类表被亨德森(Henderson)1866年出版的《英格兰北部各郡及边境民俗札记》(Notes on the Folklore of Northern Counties of England and the Borders)作为附录纳入,经雅科布斯修订后又以《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之名被收录进博尔尼1913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笔者注。

  [5][美]丹·本·阿姆斯:《民俗学中的母题概念》,张举文译,《民间文学论集》第二册,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354页。

  [6][美]丹·本·阿姆斯:《民俗学中的母题概念》,张举文译,《民间文学论集》第二册,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354-355页。

  [7][美]丹·本·阿姆斯著:《民俗学中的母题概念》,张举文译,《民间文学论集》第二册,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355页。

  [8]赵景深:《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发端——英国谭勒研究的结果》,《民俗》1928年第8期。

  [9]周作人:《童话研究》,《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9-36页。

  [10]赵景深:《童话概要》,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第57页。

  [11]赵景深:《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发端——英国谭勒研究的结果》,《民俗》1928年第8期。

  [12]赵景深:《童话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第5页。

  [13]郑土有:《论钟敬文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贡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4]Joseph Jacobs:《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Some Types of Indo—European Folktales),杨成志、钟敬文译,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刊行,1928.

  [15][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98页。

  [16]赵景深:《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民俗》1928年第21-22期,第19-23页。

  [17]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型式》,《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21页。

  [18][日]关敬吾:《民俗学》,王汝澜、龚益善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页。

  [19]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第3卷第1号。

  [20]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第3卷第1号。

  [21]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第3卷第1号。

  [22]被访谈人:刘守华;访谈人:漆凌云;访谈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宾馆812;访谈时间:2015年5月8日。

  [23][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

  [24][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原载《清华周刊》,31卷,1929年6月,464、465期合刊。

  [25][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20页。

  [26][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20-121页。

  [27][美]洪长泰:《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董晓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93页。

  [28]钟敬文:《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詹姆森教授的&lt;中国民俗学三讲&gt;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29]朱自清:《中国歌谣》,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28、29页。

  [30]江绍原:《关于Folklore,Volkskunde,和‘民学’的讨论》,[英]瑞爱德等:《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江绍源编译,上海:中华书局,1932,第275页。

  [31]江绍原:《关于Folklore,Volkskunde,和‘民学’的讨论》,[英]瑞爱德等:《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江绍源编译,上海:中华书局,1932,第316-317页。

  [32][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页。

  [33][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0页。

  [34][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35][美]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田小杭、阎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36]钟敬文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他在建国前发表的论文中使用的遗留物研究法和类型研究法被视为资产道路遭到批判,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组织发表了系列批判论文。详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学论丛之二:向民歌学习》,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71-180页。

  [37][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页。

  [38]漆凌云:《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四十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述评》,《长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39]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与共时研究——以刘魁立&lt;民间叙事生命树&gt;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0]施爱东:《故事学30年点将录》,《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4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42]康丽:《文本与传统: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丛研究》(未刊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提交日期:2013年7月,第19页。

  [43]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
下一条: ·[岳永逸]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 ——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
   相关链接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孙国江]六朝隋唐“凶宅得宝”型故事背后的“五姓相宅”思想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
·[刘亚虎]中国“姓”“种”“精”“魂”话语体系与族源神话· [祝秀丽]嵌入、连缀、复合——蛇郎故事的组合形态
·[漆凌云 万建中]“母题”概念再反思·[李向振]新时代实践民俗学理论与本土话语体系构建
·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 “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议程
·[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朱婧薇]中国鼠婚故事研究90年
·[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