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万建中]话语转换:地方口头传统的“在地化”
——以新余毛衣女传说为例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8-18 | 点击数:8124
 

  二、传说与现实的“互文性”关系

  在文学文本理论中,有一种理论叫“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这仅就文学文本而言,若扩展至生活文本,其生成和表现的形态就更为丰富。在新历史主义那里,“互文性”不仅包括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更包括文本与现实之间的互文。毛衣女传说作为地方口头传统种的经典,不可能滞留于文学文本的状态,否则就难以流传至今。寻求与当地生产生活的互文关系几乎成为地方传说生命力延续的叙事策略。毛衣女和“豫章新喻县男子”的身份向牛郎织女靠拢,是基于男种麻女织布、刺绣的现实依据。现实与传说的文本间性只体现在这一方面,还不足以反映毛衣女这一口承文本演绎过程中相互指涉的关系。

  毛衣女和夏布的联系还在于毛衣即羽衣乃夏布所制。夏布最初是用于缝制衣服,即便是刺绣,也是为了装饰衣服。新余夏布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著称,其缝制的衣物誉为羽衣,可谓名副其实。20世纪90年代,一件500年前的新余水北出土的夏布女衣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夏布女衣质地白皙,做工考究,衣领和衣袖还有蜡染的图案。可以这样说,这是保存完好的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毛衣或羽衣。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新余的祖先种植苎麻、纺织夏布、缝制女衣、夏布刺绣,才产生了毛衣女即羽衣仙女的联想。毛衣女即天鹅处女型传说的核心意象是羽衣,凭借羽衣,天女才能下凡。而夏布衣是羽衣的直接原型。《隋书·地理志》下“豫章之俗,颇同吴中,……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鸡鸣布”这一称谓说明夏布与飞禽的紧密关系,鸡和鸟都有羽毛,由夏布到羽衣的类比联想的理解并非虚妄。夏布与毛衣(即羽衣)是新余祖先对于夏布衣的美好想象,是由夏布衣生发出来的叙事话语。织女—夏布—羽衣的叙事逻辑成为毛衣女传说基本的话语构成,也是毛衣女传说一直活跃在新余“在地化”的主要依托。这种内在的关联性以往并没有认识到。

  在新余,人们并不认为毛衣女和牛郎织女是两种不同的传说类型。富有新余地方特色的叙事转换是这样的:仙女下凡到新余后成为织女,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织女不仅教会了当地农民用苎麻纺织夏布,还带领农民在洞内织布,直至今天,新余仍保持在山洞内和房前屋后纺织夏布的传统,成为新余一道人文景观。传说总是不断地向现实漂移,毛衣女一旦与夏布勾连起来,其真实性和可信性也坚固了起来。如今,新余人并不热衷于延续毛衣女的口述文本,也几乎没有人对这一故事津津乐道。人们注重的是毛衣女传说之于现实的影响和作用,赋予夏布生产和刺绣的历史文化内涵。事实上,传说这种口头传统的流变并不十分活跃,由于受到讲述“真实性”的约束,文本一旦确立下来,变异的空间极为狭小。毛衣女传说流动的方向更倾向于可观可感的物象,其发展的态势是外向型的,触角深入到现实世界的各个角落。毛衣女处于互文性的中心,围绕中心,一种把对传说讲述的欲望转化为历史性客观法则的自发运动。

  毛衣女传说的这种话语构成、转换及“互文性”表现是地方口头传统的普遍现象,也是民间传说的记录者和研究者需要正视的问题。毛衣女传说曾经历了多次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过程,申报书重点突出了这一传说“在地化”现象。毛衣女传说即天鹅处女型故事并不属于新余,而要成为新余的文化传统及可持续的文化资本,寻求“互文性”和“在地化”是必然的途径。将毛衣女话语转换的实际状况呈现出来,恰恰是如实地反映了这一口头传统的真实情况,也是处于活态当中的毛衣女的叙事法则。然而,最终却因未能提供活态的故事口传文本而被淘汰。作为一则具有世界意义的民间口头传统,竟然未能列入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是值得学界深刻反思的,至少说明学界对民间文学现状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新余仙女湖和仙女洞的导游,现在谁还会演述这一故事呢?这一故事早已失去了演述的环境,口传的链条已然中断。然而,在新余,还有以仙女命名的学校、道路、村落以及人文景观,许多年轻男女还特意到仙女湖畔集结良缘,仙女故事之符号频频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这是以现代生活样式讲述着毛衣女的传说。民间文学口述作品难以寻觅,而民间文学生活仍在持续,并方兴未艾。在汉民族地区,传统的民间文学的命运大体如是。”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田兆元]毛衣女故事之生育互助问题——传统叙事的向实研究路径
下一条: ·[丁晓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盲点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