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20世纪前期;神话传说;述评
一、欧美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及影响
20世纪上半期,欧美学者的中国神话传说研究论著,为中国学者所见者,主要包括:齐奥杰维斯基(S·M·Georgievskij)的《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1892年)、彼特曼(Norman H·Pitman)的《中国神话故事》(1910年)、卫聚贤(R·Wilhelm)的《中国神话故事集》(1914年)等。其中,海外学者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专著是1892年圣彼得堡出版的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齐奥杰维斯基教授的《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
这些论著引入中国,给中国的民间文学运动和传说研究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洪长泰博士曾就这些评论说:“它们毕竟作为初次在中国出现的著述,给中国民间文学运动带来的强刺激是不容否认的。”钟敬文的《池田大伍的〈支那童话集〉》、郑师许的《中国民俗学发达史》、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等都对其有过介绍。
当时欧美学者的中国民俗研究,集中于神话和传说,“神话、童话、传说等,在中国学术界上,素来未有相当的认识与位置,所以她之不被人重视注意,那是当然的。但外国人,却早在代我们留心了”,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比如齐奥杰维斯基的《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是从史学角度开展的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专著,在20世纪初的西方学界较为流行。作者“把中国人历来当做历史人物的远古帝王如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禹等解释为在神话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民间神话形象。他还认为是儒家圣人孔子利用这些神话人物,把他们改造成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理想人物”。这些论著大都在中国引起过较大反响。郑师许曾评论厄克士的《中国传说研究》,说它“于我国传说研究上提示了一个新态度,尤特殊的在南方诸民族的传说里,与因材料搜集困难因而忘却的亚洲北族的传说相比较,他注意到这一点,实可谓这学里的另辟途径”。对于厄克士与坎勒底合著的《屈原〈楚辞〉中〈天问〉的译注》一书,郑师许评价说:“虽然从144页至(2)66页里天问各节中的汉字不无误排之处,但其从文字上的考察而指示同类的传说,可谓周到而中肯了。”法国的马伯乐和格拉勒斯的成绩也很大,“马伯乐为法兰西的‘汉学’的巨子,以第一流的坚实学者而又有伟大的贡献。今舍别的不说,单举其最显著的,即《表现于书经中的神话的传说》一书。这是一本指示研究我国传说的方针的书,为这学的研究者所永不能忘记的。格拉勒斯所著书,为这学披荆斩棘……此外还有一本名著……就是1926年所刊布《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两巨册。其中大胆地批判我国上代的传说,勉力以阐明我国古代社会的种种真相为务,这真是令人佩服了。……总之,马伯乐、格拉勒斯两氏,确为现代欧洲研究我国民俗学的泰斗或明星”。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论著对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些著作都不是系统研究的成果,有的学术概念模糊,整理粗糙,错译误解之处也不少。”“因为种种隔膜的关系,这些书都不能使我们感到满意。”尤其是威纳的《中国神话传说》一书,曾引起中国学者的激烈批评:“英文书中有一本《中国神话与传说》,内容极为荒唐,今亦列之末后,聊以示西方人对于中国神话的见解而已。”
英国汉学家E.T.C.Werner的《中国神话与传说》于1922年由伦敦Harrap出版公司出版,同年在纽约再版,1924年在伦敦再版,1933年在纽约再版,1956年又出一新的版本,1971年再版,1978年在台北又再版。这部在西方神话传说学界享有盛誉的著作中却几乎不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踪迹。李福清评论说:“Werner根据的只有四部古籍,其中最主要的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其他两部是道教的《历代神仙通鉴》、《列仙传》,都不算古神话,只有第四部《搜神记》里面收有经后世阐释过的一些神话故事。Werner把后代文人作品和古代民间流传的故事混在一起,并把完全不属于真正中国的佛经故事统统收罗到他的著作里,也采用中国神话的巴比伦起源说。”总的来说,欧美学者的中国神话传说论著有以下几种缺点:其一是将中国的神话传说混在一起,神话中包含传说,传说中混合神话;其二,对中国神话传说的整理比较粗糙,有的仅仅依靠一些较晚成书的神话传说类古籍而武断地为中国的神话传说编排体系;其三,由于文化的不同,这些学者对中国神话传说的理解有不少错误之处。
欧美学者对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学界虽然有所启发,也引起了批评的意见。因为文化环境、学术理论、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界的直接影响毕竟有限,但其意义是不能否定的。今天看来,这部分研究成果对中国传说研究史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其一,将中国神话传说研究纳入到世界神话传说学术体系内,使国内学者的传说研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使中国传说研究成为国际的而非单单是中国的。与世界接轨,接收来自世界各国学界的新思想、新方法,与各国学者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才能使中国传说研究保持新鲜和活力。就这一点来说,欧美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为中国传说研究的国际化迈出了第一步。其二,欧美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提醒国内学者更加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学,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因而促进了当时的传说研究。这些论著曾广泛引起了中国学者“内疚”的情感,更刺激了中国学者发奋研究本国的神话传说,就像钟敬文曾经说过的那样:“现在我要提出一部日本人所编著的同性质的书来谈论一下,使我们益可以见出外人在越俎替我们做这种工作,虽然于热心努力方面很可感,而在实际上,要有比较完满的成绩,确非由我们自家人动手不可,即使我们且置开了所谓丢脸与不丢脸的问题。”
二、日本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及影响
日本学者大规模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在欧美学者的影响下开始的,但其先驱者的研究甚至早于欧美学者。1882年井上圆了在《东洋学艺杂志》第9号上发表了一篇谈尧舜偶像的文章,认为尧舜是人造的圣人。这是日本谈中国古代传说人物的最早文章,但是在他的文章中没有出现“神话”、“传说”的概念。井上圆了之外较早的学者要算日本神话学的奠基人物高木敏雄了。1904年,高木敏雄的《比较神话学》出版。该书不仅是日本神话学的奠基性著作,也是日本涉及中国神话传说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该书比较了日本、中国的神话传说,在凡例中说:“关于日本、中国的神话传说,外国人的研究几乎都言之不足。本书中,关于日本、中国神话传说部分都是作者之创见。”该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上古帝王如尧舜禹等是神话传说的虚构人物,为此后日本汉学学者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方向,也为中国学者的古史辨伪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吕思勉1939年撰写的《盘古考》,举出汉译佛经《外道小乘涅盘论》、《摩登伽经》中的尸体化生神话为证,论述盘古神话如何受印度影响,实际上是对高木敏雄论点的补充。
高木敏雄之后,不少汉学学者加入到中国神话传说研究领域中,一方面是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更直接的是受到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的刺激:“日本学者的中国神话研究起于明治维新以后。明治维新以后,西洋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取代了中国儒学,加之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刺激,促使日本汉学家以新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传说。”
日本汉学学者对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为中心。东京大学的白鸟库吉是日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开山式人物和早期代表。白鸟库吉曾担任东京大学东洋史主任教授,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后来他从中国上古史研究过渡到古代神话传说的分析,1909年发表了《支那古传说的研究》。他的主要观点是:否认中国上古史的真实性,认为尧舜禹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非历史人物,并称殷周的史料大都为占星的观念和传说。这种前卫的观点曾遭到当时日本维护儒家的传统派学者的强烈抨击:“白鸟治学喜创异说高论,常发前人所未发之说,他对中国古代神话最有名的是倡导尧舜禹非历史人物之说。此文他认为殷周史实也多是占星天文等观念传说。对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影响很大。日本人谓白鸟库吉之学风正如18世纪的中国崔述。”但无论如何,白鸟库吉的研究奠定了日本中国古神话研究的基础。早在1943年,郑师许就对白鸟库吉的研究大家赞赏:“尤其是对于古代文献加以锐利的批评,试为纵横剖析的解释,这种态度,于其后学的影响很大。博士最近数年在东汉文学打开讲筵,在东汉讲座的名义之下,发表其研究的心得,或题为极东诸民族之古传说,或题为中国古代史之批判,于博士的学说之中,亟待今后周密的研究者不少。以透彻纸背的眼光,为检验传说的工作,其中所阐述诸点,殊可迥异呢!”
津田左右吉也是东京大学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大都是与白鸟库吉一脉相承的,他的基本观点和后来的顾颉刚古史辨学派相近,反对儒家把神话人物历史化。白鸟库吉的儿子白鸟清也有所创述。
京都大学的汉学家们在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上的成绩超越了东京大学。他们大都不是专门神话传说研究者,而是历史地理研究学者,最著名的人物如小川琢治、神田喜一郎、铃木虎雄等。小川琢治曾尝试还原中国的古史故事,恢复神话的原貌;铃木虎雄是日本近代汉学家中的杰出人物,“与王国维交情很好,他的门下学生如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都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
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汉学家以外,著名的中国神话传说研究学者还包括出石诚彦,他是日本第一位完全致力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的学者,是白鸟库吉与津田左右吉的学生。“他研究的目的在于把中国神话从各家见诸典籍的、后期形成的政治思想因素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把中国神话从历代文人积淀下来的形形色色的道德观念中解脱出来。”其专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研究》的思想同时继承了津田左右吉和白鸟库吉的学说,共收录了22篇相关研究文章。
从发生的时间来看,中国学者研究本国的神话传说还是受到了海外学者的影响。欧美学者是最先研究的,然后日本学者受其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也转而研究中国的神话传说。当这些成果传至中国,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候。中国学者因为种种因素,也在海外学者的影响下开始对本国的神话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产生的原因之一。“后来日本方面的学者看到了(按:指欧美学者的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便起来研究,如小川琢治、稻叶君山、白岛庆吉、八木奘三郎,藤田丰八等史学家考古学家便发表论文不少。最后我国的学者也看见了,便也有人起来研究。恰巧那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开始,于是‘天后’、‘槟榔女’、‘彭祖’、‘洛阳桥’等向视为不经之谈的,也起而登大雅之堂,与‘诗经’、‘楚辞’等论文,同在一个杂志里发表了。未几风俗调查会民俗学会等,又因而呱呱地诞生。这种新科学便正式成立。”当然,中国传说研究发生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完全如郑师许这段文字所言,是受到国外学者的影响才生发的,这其中也有中国学术文化自己内部嬗变的原因,但这段引文也是非常重要的,勾勒了“欧美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日本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中国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这样一条先后发生发展线索,从时间上来说,是基本符合情况的,也充分说明了国外学者的中国传说研究对本国传说研究兴起的重要影响。
三、进入世界学术体系的中国现代神话传说学
中国现代传说学从建立之初就已经被纳入到世界学术体系之内了。这一方面与现代传说研究受西方学术文化影响而产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早在现代传说学诞生之前海外学者就已经注目于中国传说有关。在国际性方面,中国传说研究是非常突出的。
海外学者对中国传说的注意源自他们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兴趣,并在很长时间内将其合为一体进行论述。早在1836年,法国就有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文章,并于17世纪后期产生了《山海经》的最早译本。1892年,中国先秦史专家俄国学者齐奥杰维斯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专著《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他把上古史中的帝王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当做是民间神话形象,并认为是儒家圣人孔子将这些神话人物改造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理想人物。齐奥杰维斯基从上古神话人物入手,实际上论述到了古史传说人物,并从历史学的角度初步阐释了古史传说产生的原因,即传说人物受到儒家思想的改造而成为历史人物。此后,从历史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学者逐渐多起来,历史学的阐释方法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方法。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中国神话故事集》(1914),法国汉学家马伯乐的《书经中的神话传说》(1924)、《上古中国史》(1927)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这种角度在日本汉学界也很流行,最早始于1882年井上圆了发表的谈尧舜偶像的文章,也从历史学角度论述了尧、舜是人造的圣人的观点。
从时间的先后来看,20世纪初中国古史领域掀起的辨伪高潮与世界范围内这种热衷从历史角度探索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潮流不无关系。由于近代科学意义上的现代神话传说研究始于古史辨伪研究,因此,世界学术范围内的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正是促兴中国现代传说研究的原因之一。也由此,中国现代传说研究从一开始就被纳入到世界学术体系内,成为国际神话传说研究领域的一部分。
到20世纪20年代,欧洲和日本出现了中国神话传说研究热。此时的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中加入了新方法——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1917年,俄国N.P.Macokin发表了《中国神话中帝王与图腾崇拜》的文章,注意到中国古代帝王的面貌具有动物形象特征的现象,从而推测这种情况与希腊古代神话中的图腾概念留存是相同的。这是首次提出的中国古代图腾问题。此外,法国汉学家M.Granet 1926年出版的专著《Dans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古代神话与祭祀礼仪。他从《诗经》中的歌谣与古代农业社会季节、祭祀礼仪的关系角度,论证了古代民歌中宗教的社会功能。
这些方法在中国神话传说学发展史上并不陌生。周作人是中国神话传说学的开山人物,他所给出的“传说”的早期定义就受到了人类学派理论及方法的影响,而此后中国众多的神话传说研究者如茅盾、赵景深、钟敬文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人类学派理论的影响。到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神话传说研究领域中又出现了社会学、民族学的方法。可以说,在欧美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更不用说,在神话传说学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不断地与欧美、日本的学者交流来往了。
正如以上所论述到的,20世纪前期的中国现代神话传说学从建立之初就是世界学术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神话传说学的学科先进性。
(本文原载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3期,2009年6月,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