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合谋报复:以作为主力的吏役为焦点
在回忆里,王霞亭首先听到城隍庙的钟声,“霎时又见县衙门的衙役一大群”,“由十字街向南往城隍庙而去”。对于此次暴动的主力,各种文献有着不同的说法,如衙役、胥吏、书差、班役等,实际上他们主要是三班衙役和六房书吏,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吏役”。
乾隆本《昌邑县志》里的县治图
资料来源:文山诗书社编校:《昌邑古县志集》,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6年,第171页。
明人记载,宛平县署大堂“循两阶前为六房”,“堂前为露台,为甬道,为戒石亭,为仪门。其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狱,又前为大门”。(见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5页。)乾隆本《昌邑县志》的县治图基本符合这种格局,中轴线自上而下分别是知县宅、大堂、仪门、大门和影壁墙(即王霞亭所说“县衙门大照壁”)。该志还记载,班房在露台东西各三间;书吏房三十间,在甬道东西各十五间。一般露台上有供人犯下跪的跪石,而班房作为三班衙役的值房处于左右两侧正合适。另外,康熙本《昌邑县志》县治图表明,甬道左侧为兵刑工房,右侧为吏户礼房。因此,班房和书吏房就是在仪门和大堂之间东西两列的四幢建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