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我国以往城镇化发展迅速,成就巨大,在世界城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造城运动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导致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的大量消亡,城市文脉难以为继,等等。这些破坏都是难以弥补的,因为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拥有今天和未来,也需要记忆,依靠记忆而存在,冯骥才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23)。城市的这些民居建筑、广场街道、风土人情、俚谚俗语、习俗规约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其历史记忆,承载着其传统文脉。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试想,如果一个人失忆了,今天和未来再美好对其来说又有何意义,因为他失去了参考标准、情感体验和溯源指向。只有依托那些沉淀了岁月痕迹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才具有衔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城市才能在悠远的时光隧道中寻找到未来,显示生命活力和存在意义,正如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所说:“依靠经久性的建筑物和制度化的结构,以及更为经久性的文学艺术的象征形式,城市将过去的时代、当今的时代,以及未来的时代联系在一起。”(24)因此,必须避免大拆大建的外延式的城镇化,必须吸取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教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走出一条内涵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城镇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关注活在城市中的人,储存城市记忆,“记得住乡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基础是人的社区化,包括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游艺、信仰、家族等在内的民俗传统,理应成为当代城镇化建设‘社区落地’的重要构建因素”(25),因此,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关注人本身,关注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使乡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乡愁虽然呈现出“往后看”的文化形态,对现实社会有抵制、排斥,但它在抗拒中蕴含一种社会自我修复的期待。“乡愁的本质暗含理想形态之乡与真实之乡的对比、愁与乐的情感冲突或矛盾记忆、空间流动与稳定栖居的张力、主体性的变动与多重,以及家国尺度的转换等各种复杂特征;虽然乡愁是回不去的,是幻想,是理想,是目标,是出发点,但是,乡愁作为行动目标和理想,反而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提供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启示”(26)。乡愁是萦绕于心头的理想,是一种基于现实并超越于现实的美好想象,乡愁指向必然与社会发展相抵牾,但它作为一种反思、修复的目标,对于当代社会良性发展依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乡愁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共同基因,乡愁文化依托村落广场、民居建筑、弄堂巷道、老井古桥等记忆场所及俚谚俗语、歌谣传说、礼仪规约、习俗风尚、游戏方技等民俗文化,即便是物质性的记忆场所也渗透了村落邻里日常生活等民俗因素,离开了这些民俗因素,记忆场所也不复存在。民俗文化及所依存的记忆场所,是乡愁文化生发、弥漫的载体和基础,要安放“乡愁”,需要立足传统文化赓续、记忆保存,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根性文化,建构和决定着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程度、广度和高度。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从整体上着眼,寻找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理方式,诸如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等,激活其内在活力和生命力,积极有效融入当代元素,使民俗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得到保护,保护实践一定要遵循民俗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当前,民俗文化保护出现了不少问题,商业化、产业化现象严重,民俗文化沦为某些个人或企业进行商业开发的招牌和幌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怪圈依然没有改变,伪民俗泛滥,民俗文化被掏空了,成为一个包装精美的空壳,因此,学界、社会和政府应该联合起来,自觉抵制伪民俗泛滥现象,提倡真民俗、活民俗、大民俗,共同传承民俗文化,有效发挥其教育教化、行为规范、情感维系、人心凝聚、游戏娱乐、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正能量,从而积极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当然,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保护其“原汁原味”,把民俗文化作为标本进行保护,而是要保护其文化内涵、文化基因、核心工艺,遵循其内在规律,变“死保”为“活保”,因为民俗文化不是过去时,它虽然与社会发展有点脱节,但它是生活文化,依然是发展变化的,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活态文化,“民俗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模式,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客观社会存在。这种‘动势’是民俗本性的一部分,它在民俗形成时,就被组建进去了”(27),遵循其活态特征,在活态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积极融入时代元素,激活其内在活力和生命力,才是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唯一可靠途径。
保护民俗文化,保护其活态性和多样性,赓续传统文脉,延续城市记忆,符合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要求,“保护多样的民俗文化和对民俗文化多样化的传承开发利用,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会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强大动力、成为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28)。在当今时代,科技、文化竞争日趋加剧,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中华民族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它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文化智慧的凝聚和积淀,因此,积极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利用,合理融入时代元素、生活基因、人性维度和创意理念,重构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更好承载、触摸、安放“乡愁”,关注、关心民众文化需求和精神归宿,观照现代人的生活世界,让“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畅想落在实处,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厚实的文化支撑,有效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本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