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4 | 点击数:10117
 

  把乡愁和故乡观等视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意味着将其在现代社会的文脉中予以解释,因此,这类研究不是朝向过去,而是朝向当下,故是现代民俗学的重要课题。在中国,传统民俗学若要脱胎换骨地成为现代民俗学,此一课题难以绕过。中国民俗学的导师钟敬文曾经意识到“现代社会中的活世态”,乡愁和故乡观正是这类“活世态”之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都市化和生活革命的持续进展,中国民俗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是继续沉溺于乡愁、固执于那些既定的传统民俗事象?还是彻底转型、把生活革命和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视为正当的研究对象?自称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民俗学,是时候该正面关注当下的现代日常和生活革命,亦即都市型生活方式了。都市化和生活革命所导致形成的现代日常生活,当然不会因为民俗学没有关注它或认为它不是“民俗”而不存在,而失去意义,反倒是民俗学自诩的朝向当下、关注现实生活的期许,如果忽视了生活革命及其后果,将很容易落空。

  当前,有一些中国民俗学者已经开始在认真地思考现代民俗学的基本问题。高丙中提倡中国民俗学在21世纪应该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59]。黄永林和韩成艳主张,中国民俗学应该从追溯历史、重构原型、关注传统,从对孤立事象的研究,转向关注当下,开展面向“生活世界”的研究;从注重口头传统,转向注重现代传媒,立足于当今文化和民俗生活所处的时代背景,致力于阐释和服务于当今社会[60]。刘铁梁指出,当前的都市化进程要求民俗学改变过去那种总是寻找和保护传统民俗的习惯,根据当下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61]。岳永逸批评了守旧的乡土民俗学视角,以及对记录当下的淡漠意识。他指出,当今如果还是固守乡土,愁肠百结地寻求过去的、本真的民俗,难免如盲人摸象,仍旧是频频回首的守旧的民俗学。以北京为例,诚如岳永逸批评的那样,关于北京民俗的书籍绝大多数都在谈论基本上已经消失的“老北京”,而对当下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完全没有感觉。他本人致力的“都市民俗学”是要直面正在发生巨变的社会现实,关注眼前身边的民俗,在对都市新旧参差的民俗现实予以关注的同时,也关注当代中国各个角落的都市化特征[62]。岳永逸认为,在乡土中国,即便城市也都有“乡土味”,但在现代中国,即便是乡村也都有“都市味”;都市化使得都市已不再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都市”,同样,乡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村。眼下的中国城乡都有浓厚的“城市性”,二者之间有很多“同质性”。这种观点超越了历来把都市和乡村截然对峙的观念,与笔者归纳的生活革命,亦即都市型生活方式在全国的大面积普及的观点在很多地方不谋而合。基于上述理念,岳永逸主张的新一代“都市民俗学”,其视野必须既有都市又包括农村,其实就是要用一种都市化的视野关怀流动不居的城乡民俗生活[63]。

  如此看来,中国民俗学的现代转型并非只是把研究对象从乡村转向都市那么简单,而是要关注城乡民众最为基本的现代日常生活。的确,民俗学长期以来所设定的对象,亦即民俗之“民”主要生活在乡村,现在和今后将越来越多地居住在都市(或都市化了的乡村),城乡居民越来越多地共享着都市型生活方式,包括“大众文化、交通、技术、媒体、休闲时间等所有这些现代现象,现在都是城市生存方式的一部分”[64]。因此,比起只是选择都市社会中某些更具有传统色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来研究,更重要的则是对城乡居民,对生活者、消费者、市民或公民的人生与日常进行民俗学的研究。

  (本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陈泳超]作为地方话语的民间传说
下一条: ·[彭兆荣]体性民族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法的探索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
·[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
·[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周星:能够有尊严地上厕所的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
·[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文化遗产:跟得上发展 留得住乡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