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基于黔中布依族蜡染的讨论
  作者:王明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3 | 点击数:8339
 

三、手艺人身份的养成:从文化生态向文化个体的转化

  布依族蜡染的文化生态呈现了蜡染与其他文化要素的关联,但是它对手工艺生产活动的影响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它更像是格尔茨所言的“意义之网”的外化形态,它依赖于当地民众的实践才变得客观化。当地民众才是这些文化要素的实践者,正是在民众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蜡染艺人才得以不断地积累蜡染的文化经验,并内化为个人的生产经验,她们作为蜡染艺人的身份才得以养成,才最终使文化生态实现了向个体文化经验的转换。具体而言,这种互动与交流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日常生产生活层面和蜡染交易层面。

  在日常生产生活层面,初学者在蜡染艺人的指导下习得蜡染的生产规范。今年71岁的老艺人WDX,由于年纪较大,已经有三年没有画蜡染了。她讲:“现在大抵拱的图片都是一样的,样样都是老谱子做的,学别样出来的都不好看了。老人们都说,你们要按照老谱子做,你们乱做的都做不出来的。”这些因仪式与信仰而非常严格的生产规范通过家庭和社区内的日常互动得以传授给初学者。首先,家庭是初学者习得蜡染生产规范的重要空间。WST今年37岁,是石头寨妇女中画蜡染速度很快的艺人,她讲述了自己学习蜡染的经历:“小的时候就学画蜡染了嘛。奶奶也会做,两个姐姐也会做。每天放了学,我就回家和她们一起学画。有时候我们晚上都要画很晚的。”在笔者调查期间,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家庭内的互动。笔者所住家中,小孙子看着奶奶在点白裙子,就不自觉地过去跟着画了。这或许是出于兴趣,但是却得以使他们掌握蜡染的生产规范。其次,社区的日常交流也是习得蜡染技艺地重要空间。在石头寨,每当家里没有事情忙时,妇女们就会聚在一起画蜡染。很多初学者就是在与老艺人交流过程中习得蜡染技艺的。WWJ今年51岁,在30年前嫁过来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蜡染。她讲:“没有谁来专门教我蜡染,就是和她们(邻居)一起做,看她们怎么画,自己照着画,有时候她们教我一下,就这样学会了。”

  可见,日常生产生活给初学者习得蜡染技艺的机会。在与老艺人的互动中,初学者清楚了绘制布依族的蜡染的规范,并在学习中掌握了绘制布依族蜡染的经验,这也都为她们成长为蜡染艺人提供了支持。

  除了日常生产生活,蜡染贸易也是养成她们艺人身份的重要空间。大抵拱集市是布依族蜡染的集散地,包括镇宁县城和关岭的很多布依族民众都需要到这里购买蜡染。初学者在制作好蜡染后也要到这里进行销售,她们在这里与购买者展开商品贸易,在此过程中,逐渐深化蜡染生产规范并成长为依靠制作布依蜡染谋生的人。

  在扁担山,布依族蜡染的规范是一种共享性知识,所有的购买者都深知何为布依族蜡染,以及布依族蜡染的质量好坏。在购买时,她们也非常挑剔,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是进一步深化蜡染生产规范的契机。YXY是铜仁嫁过来的媳妇,她在大抵拱就经常遇到这种事情。在一次赶场中,YXY的一张蜡染少花了半个水涡纹,便被发现了。这位购买者对她讲,要便宜20块钱,两人相持很久,最终还是达成协议,580元卖掉了这两条。这位商人对她讲,下次还是要画这半个圆。可见,在与购买者的互动中,初学者时刻都被提醒蜡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与此同时,她们也在与购买者的博弈中习得了从中赚取利润的手段。WDW也是30余岁才开始学习的蜡染,她讲:“我画白裙的圆圈,都是画9个圈的,按理说11个圈的是最好的,但是那个太难画了,画9个圈我就快一些,虽然每条少卖几十块钱,但是我能多卖一条嘛,也还是能多赚些钱的。”可见,在蜡染交易过程中,她们逐步养成为一个围绕布依族蜡染生产来谋划生计的人。

  综上所述,布依族蜡染相关的诸多文化要素凝结于蜡染的生产规范与产品交易需求,而民众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将这两者传递给蜡染的初学者,将其内化为个体的文化经验,融入初学者蜡染艺人身份的养成过程中,构成了她们身份的所有内容,并开始指导她们的蜡染生产实践。

四、艺人的身份实践:蜡染生产、再生产与文化生态的动态性

  文化生态向个体文化经验的转换,并不意味着蜡染艺人的身份仅是文化生态在个体身上的投射。虽然蜡染艺人主要的生产实践都是文化生态作用下的产物,但是蜡染艺人依然存在自身的能动性,具备实现文化变迁的可能性。换而言之,蜡染艺人在身份建构基础上开展的生产实践既是对当地蜡染基本规范的遵循,也会在此基础上,做出生产上的变革,最终引起文化生态的动态变迁。

  正如上文所言,蜡染艺人在接受了依靠制作和销售蜡染来谋生的人的身份之后,就意味着要接受消费者对布依族蜡染产品的要求。而当地民众对蜡染的产品的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非常严格:首先,蜡染的图案是不能随意变动的。蜡染的白裙子与红裙子的图案,各个图形之间的构架关系都是有基本要求的,只是在个别细节上有所余地,如圆圈数量、涡纹数量等。如果在图案上违反惯例,那么就很难卖上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其次,蜡染的质量上也是有要求的,如果布染得不黑,当地称“黑红黑红”的,那么也卖不上好价钱;再次,蜡染原料上也有要求,各种不同的蜡染对布有不同的要求,布选择不对,购买者稍微检查下就能发现,也难以卖上好价钱。也正因此,蜡染艺人为了赚钱,这几方面的要求从不敢有意违背,这也保证了布依族蜡染技艺地稳定性。

  但是,蜡染艺人在生产实践中也是有能动空间的。以蜡染袖子为例,蜡染袖子主要由两种图案构成,主体部分都是水涡纹构成的图案,而袖子边缘则存在差异,一种是以小涡纹排列,另一种则是以点点为形。袖子边缘的图案在习惯上是可以变动的。其中一种花纹就是在最近十几年才出现的。这一突破是石头寨的WQT创造的。她是扁担山画蜡染袖子最好的艺人之一。她讲:“她当时觉得传统袖子周边的图案太难看了,她就用水涡纹设计了新的图案。没想到,在大抵拱销售后,非常好卖,当地民众不但不抗拒,还非常喜欢。”此后,越来越多的画袖子的艺人来到她家,向她讨教画法。从此,蜡染袖子的边缘图案就发生了变革。

  通过这一案例不难发现,WQT的创造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在传统规范的范围之内做出的生产变革。这一变革并未影响布依族蜡染在民间信仰、生命礼仪和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功能,也未扰乱区域内的文化秩序。但是,确实引发了布依族蜡染规范方面的变革,可以称得上布依族蜡染文化生态的变迁。这都源于蜡染艺人对身份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产实践。因此,蜡染的艺人的身份建构及其生产实践是文化生态与传统手工艺变迁的重要动力。

五、引入手艺人的身份实践: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反思

  通过布依族蜡染的文化生态及其作用过程分析,我们发现,在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生态之间应该是由手工艺人的个体身份实践作为介质的。缺少对个体身份实践的关怀,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能存在潜在的实践风险。具体而言,这种实践风险包含两个方面:本真性风险和过程风险。

  首先,本真性风险。通过布依族蜡染的文化再生产,不难发现,个体文化实践是手工艺文化生态动态性的内在动力。因此,如若忽视个体文化实践,那么我们可能会以静态的眼光观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片面地以历史某一时刻、某一区域的文化生态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态,进而加以恢复和保护。这实则是在重新编织传统手工艺的本真性,它忽视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实际,更忽视文化生态演变的内在机制。

  其次,过程风险。布依族蜡染文化生态个案向我们呈现了文化生态作用于传统手工艺的具体过程。蜡染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之网,依赖于民众的互动与交流,才得以客观化并成为集体共享的地方性知识。在互动中,蜡染艺人得以在文化生态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及相应的行动模式,换句话说,蜡染艺人的身份得以建构,并控制他们的生产行为。如若忽视个体文化实践,在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中,我们就可能片面地强调诸多文化要素的保护,反而缺少对这些措施对传统手工艺保护实际影响过程的评估,从而使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以上两个潜在风险,我们再次回到前文中高丙中的话题。的确,引入个体的身份实践,在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生态之间建立起有效衔接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落到“人”身上呢?

  根据布依族蜡染艺人与文化生态的案例,笔者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对文化生态的理念做出反思:首先,文化生态是文化同一性与行动多样性的统一。以往我们虽然充分关注了作为同一性的文化生态,但忽视了手工艺人在其中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布依族蜡染的生产活动说明,手工艺人在同一性的文化环境中养成艺人身份,其行动体现着共享的地方性知识。与此同时,他们相应的身份实践又都保留着自己的能动性,也正是在这些能动性中蕴含着文化生态变迁的潜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更包容地看待手工艺人的创新行为,它是手工艺文化生态的重要动力,并不是违背文化生态规则的忤逆行为。其次,文化生态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必须承认,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手工艺人根据社会文化情境的身份做出的即兴行为也在时刻改变着文化生态。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寻找虚幻的本真的文化生态。相反,应以此时此地的文化生态为基础开展动态的文化生态保护行动更为实际。再次,将“心态”与文化生态结合。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必须建立的新秩序不仅需要一个能保证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公正的生态格局,而且还需要一个所有人类均能逐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的心态秩序。(1)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不仅仅应注重保护其他文化要素,也值得注重对人群心态秩序的建构。在布依族案例中,手工艺人对艺人身份的建构就是这种心态秩序的具体体现。只有手工艺人心态秩序得以稳定,手工艺的文化生态才得以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文化生态理念基础上,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践也会有新的解读: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策略应以手工艺人的实践为中心。虽然当前的文化生态保护也在着力保护传承人,但是资金支持等方式是否达到了保护与传承手工艺的目的,我们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正如布依族蜡染文化生态与手工艺人相互作用过程所示,文化生态对手工艺的影响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一条路径便是民众互动基础上手工艺人的身份实践。因此,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18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康岚]“谁是外地人”:大都市居民的地域身份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条: ·[张多]田野突发事件与田野伦理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张君]隐性知识视角下黎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反思
·[吴昉]变与不变:传统手工艺的媒材转化与融合·[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90年前,一位美国汉学家用影像“留住”美丽的中国篮子·[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