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政府行为是主导传统节俗生存的强大力量
民俗文化的本质是民众自我服务和自我规范,在传统社会,民俗节庆活动主要由相应的民间组织推动。然而与传统社会不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民间社会组织活动受到抑制,人们变得不大习惯自主的民俗庆典行为。所以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传统节庆活动进行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显然有其必要性,一些地方的实践经验也证明这是有效的。近些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三项重要法规制度和政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传统节日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予以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和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规定“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该法律的出台,对于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许多传统节日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为传统节日传承提供了时间保障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节日,民俗节日放假也是历来的传统。汉代便有重大节令休假的制度,唐代休假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传统节日、节令放假成为惯例。到北宋时则更加完善,据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北宋每年与岁时节令相关的休假达七十多天。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传统节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大多被视为“封资修”残余而遭到废除,中国传统节日除了春节放假以外,其他无一为法定假日。直到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出台,才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升格为法定全民休假日。目前,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有:元旦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劳动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中秋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3天,全年共11天。此外,还有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确立,表明了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不仅仅是让人们在传统节日有休息娱乐的时间,更是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主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真正成为节日的主人,让传统节日真正活起来、延续下去,进而恢复、重构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传承传统文化价值。
(三)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统节日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还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和“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具体的政策保障。
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亟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古今中外关于传统节日保护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民间办会,政府支持,商家赞助;二是重大年节政府主办,普天同庆。在中国特色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一种常态。但从民间文化长远发展趋势和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来看,政府应放手让民间社会经营自己的民俗文化,努力培育城乡社区的民间自组织,启发民众用自己的智慧传承、创新和发展民俗文化,只有做到了民间节日民间办,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才能真正复苏、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的需求、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政府行为存在以下关系:人的需求创造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产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传统文化精神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的根基,传统节日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社会变迁促进传统节日的变革,传统节日变革适应了社会发展;传统节日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节日文化市场的兴旺促进了传统节日深入人心;科技进步推动了传统节日的创新,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政府的积极主导行为促进了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人民大众是传统节日传承与发展的真正主体。未来节日文化的发展仍将在多种力量的博弈中前行,文化的整合调适机制将有力地推动节日文化发展。有学者将节日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总结为:节日活动与时代精神结合得日益紧密,节日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得日益紧密,节日活动与旅游活动结合得日益紧密,节日活动与平时开发与民族资源结合得日益紧密。这一总体发展趋势表明了节日文化与文化精神价值、日常生活需求、文化休闲娱乐、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将增强节日文化的现代适应力,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利用将有力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在传统节日中的运用将极大丰富传统节日习俗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传统节日创新发展,这就是传统节日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8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