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晓春]“约纵连衡”与“庆叙亲谊”
——明清以来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与功能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8 | 点击数:8300
 

  自古帝王抚有四海,东渐西被,怀柔河岳,百神效灵,聿隆祀典。吾粤居天之南,于辰为午,于卦为离,离以水为体,以火为用,祝融之墟为神灵窟宅。虞书所谓,宅南交寅,宾出日者。职此羊城东南三十里南有扶胥江,正日出之乡。旧建庙祀祝融,天下之水自西北而东南,以汇于海。四海以南为尊。故南海之神,其贵在东西北三神河伯之上。自隋开皇,而后历唐宋元明,以迄我国朝晋秩加封,岁遣重臣,致祭典文周洽神,以诚格阳候效顺,海不扬波,时和年丰,物无夭札,其德被我南方最钜。濒海居民阴受神赐,祷祀尤加虔。然庙隔江,壖波涛淼,润农氓妇子,谒告维艰。顺治五年,我十八乡绅耆因于适中地择冈尾之阳,并建离宫一所。凡宣扬上谕里递催科与夫人课文暨一切奖善惩恶等事,胥会集于兹庙。

  另,潭山村地方文化人许锯泉先生出示其珍藏的一枚冈尾庙玉印:“敕封广利王印”,有“冈尾庙”、“顺治戊子春十八约同奉”等文字分别镌于印身的两面。据笔者在番禺调查所知,凡神诞巡游,皆有庙祝或当地长老手持神明宝玺,沿途为信众携带的土纸盖印,因盖有神明宝玺玉印而成为具有神威的灵符,村民敬奉家中,可保佑家人平安。据此玉印所镌文字,应该可以推测,远在1648年的清朝前期,冈尾庙即已经开始举行“十八乡会”。

  至于冈尾庙的始建时间,据许锯泉先生提供的《广州府番禺县寿山堡潭山乡许氏谱》所记,应不晚于明崇祯年间。明崇祯十四年(1641),潭山乡许氏第十五世许应进,因屡感冈尾南海神之灵验,乃奉酬一“福海慈航”金字匾额,悬挂于冈尾庙正殿右侧。在此之前,许应进已经敬送十一亩五分潮田予冈尾庙。此后其子孙皆有田地敬送,以供冈尾庙所需。

  第十五世应进,号怀清。怀清公生平品性淳厚,廉洁自持,轻财重义,善方教子。行年五十三,屡感冈尾南海神之灵应,于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孟夏吉旦奉酬一“福海慈航”金字匾,悬于正殿右。至大清雍正癸己二年(原文如此,应有误,或为甲辰二年,即1724年),庙宇重修。公之孙本柔偕子侄等敬将此匾重修。凡属子孙遇修庙,则此匾务宜随修,庶无忘先人奉酬之诚意也。先是,公虔将土名柳姜潮田壹十贰亩五分敬送冈尾庙。公之子介昭又敬送土名东坑地六亩七分,另送庙地盘地壹亩。至公之七传孙良俊、业俊、才俊,于道光壬午二年(1822)又敬送附庙之右便地壹亩四分,以为香油之需,或异日创建冈尾义学地盘所用。以上田地俱勒于冈尾碑内。

  据(乾隆)《番禺县志》卷八·典礼:“冈尾庙,祀南海王,在潭山村。十八乡居人建,每岁神诞前筊日,出游仪仗,执事春色,分乡轮值,置办争新斗艳,周而复始。至诞期,演戏七日,岁时祈赛之盛,亚于波罗。”可见当时冈尾庙神诞祈赛之盛。

  旧时,冈尾社“十八乡出会”由冈尾社的赤山东、赤岗、大岭、灵山(凌边古称)、乌石冈、官桥、潭山红石祠、仙岭、草堂、石子头(石楼古称)、西山、潭山白石祠、明经右里、岳溪、山门、明经左里、方头(化龙方头)、苏(苏坑)等十八乡轮值。为便于记忆,人们依轮流次序编成歌诀:戴陈大灵乌,官红仙草子,西白右溪门,左方苏。因每条村十八年才有机会轮值一次,故当年轮值迎神的村子非常重视,“争新斗艳”,隆重热闹,禺南地区有俗语“仲热闹过洪圣王出会(比洪圣王出会还热闹)”,形容其极尽奢华。

  据陈铭新先生介绍,轮值迎神的村子,需四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迎神送神仪式。第一年请花、安神衔、开光;第二年迎神出会,第三年送神(兼出会),第四年焚化龙袍。接神时,奉制新龙袍,新扮木雕神像;男女老幼齐齐参与,出动马色、板色、八音锣鼓,以迎接皇帝的仪式,到乌石冈(今化龙潭山村)冈尾庙内,用銮舆(神轿)将洪圣王神像抬回本乡祖祠安座,供人们全年参拜(冈尾庙有洪圣王行宫、座宫各一尊)。神像安座之后,由当地士绅耆老主持祭拜仪式。祭拜仪式结束,乡人抬着洪圣王的行宫巡游本村主要街道,然后依次遍巡轮流主办的另外十七乡,每年的巡游都要持续十几天的时间。

  迎神、送神期间,轮值村的家家户户都预先发出请帖,邀请众亲朋戚友前来共庆,亦可加入巡游队伍。而且,大摆筵席,宴请亲朋戚友,各村搭起花棚做大戏。旧时迎神演戏七天,满月后又演戏助庆。有的做“七本”、“九本”甚至“十一本”大戏,即日间分别演三场、四场、四场,夜间分别演四场、五场、七场。真是村村热闹非凡,人人笑逐颜开,户户使钱破财。看戏男女有别,分男棚、女棚,另外还有壮丁棚。

  旧时冈尾社“十八乡出会”,与钟村的康公出会、谢村方帅诞、屏山简佛诞以及“十乡会”不同,既非同一村落中神诞出会、酬谢神恩,也非跨村落的约纵连衡,而是跨村落的联谊共庆,通过每年一次的神诞出会巡游,促进了十八乡村民的友谊,是传统社会各村落之间的“亲仁善邻”之举。1950年,苏坑村举办了最后一届,传承了近三百年的乡村“庆叙亲谊”的神诞出会,就此落幕,曾经有过的欢腾与奢华,风流云散。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仅存的记忆亦终将淡去。

  20世纪80年代以后,番禺诸村落陆续复兴中断数十年的出会扮色巡游活动,复兴之后的出会扮色,其原有的约纵连衡、抵御外侮的功能逐渐淡化,而借助神诞娱神娱人、庆叙亲谊、展示地方形象的功能逐渐成为主流。现今,每届出会扮色巡游,村民邀请四乡八面的亲友,云集围观巡游仪仗,竞相评点奇色巧扮,酣畅宴饮,庆叙亲谊,其乐融融。此外,地方还广邀新闻媒体以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观看参与,扩大地方影响。在此大背景下,“十乡会”,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象征地域社会联结的巡游仪式,逐渐变得随意,而具有“庆叙亲谊”功能的访亲宴饮,则日益成为主要的仪式活动。据村民介绍:

  八、九十年代那时好隆重,因为都要到十条村巡游,好热闹,做了几年后大家都疲劳了,就去请外地劳工舞狮、抬关帝、出会。现在只是送神、接神的村有出会,其他村就不再搞巡游,而是到出会的村子探亲做客。

  总之,村民共同信仰的神明诞会,是村民与亲朋戚友“庆叙亲谊”的文化时空。在这一社区群众共同参与、享有的群体庆典中,无论是出会扮色巡游,还是宴饮聚餐,皆因其氤氲在神明信仰崇拜仪式的群体氛围之中,而具有宗教庆典的公共性。宴饮聚餐,对于村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仪式意义,能够培养和促进村民之间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认同。正如杨庆堃先生指出的:宴饮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大家共同参与,按照神的旨意,人们被聚集到一起享受上天赐予的美味,分享食物的同时相互勉励,争取获得好的回报。这种从共同分享食物中带来的快乐,让人们忘记了实际生活中所遭遇的艰难与痛苦,并让人们牢记不管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他们都与家庭成员和社区成员共命运。当人们参加过节日里举行的宗教仪式后,坐下来享受宴席上的美食,脸上无不洋溢满足而又轻松的表情。

五.结语

  具有神圣性的迎神赛会,在象征层面,体现的则是世俗性的社会关系。迎神赛会的最初产生,与神明的显圣神话传说密切相关。人们以神明为中心,不断地演绎传颂其神话传说,从而形成神明信仰的灵验传奇谱系,其中有关神明神圣性最初显现——即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所说的“显圣”(hierophany)——的神话传说,成为该神明信仰的圣典。迎神赛会以神明崇拜为核心,以神明显圣的神话传说为信仰动力,在特定的时空中,人们年复一年地举行盛大的诞会,人们通过神诞中的仪式展演,象征性地建构人与社会、人与超自然的神及祖先之间的关系。人们不厌其烦地重复举行模式化的仪式,即是期望通过神明的崇拜、仪式的展演,强化世俗社会的象征性关系。

  根据上文所述,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象征性关系,可以作如下表述:以神明为认同符号,维系世俗共同体定期举行迎神赛会仪式,象征性地建构世俗社会中信仰群体与神明的关系、信仰共同体内部不同群体的关系。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信仰共同体相互交织,不同的群体借助神明信仰、迎神赛会仪式,表达不同的现实诉求。传统时期,在迎神赛会的过程中,酬谢神恩,年复一年的诞会仪式宣示神的恩典,传扬神的灵验,体现的是信仰群体与神明的互惠关系。而各信仰群体通过酬谢神恩的迎神赛会仪式,凝聚共同体的力量,抵御外来匪患及他族的侵扰。强宗大族拥有丰厚的公尝,宗族的祖先、神明祭祀体系完整;弱村小族则通过神明信仰相互结盟,以抗击强宗大族,在地方社会谋求生存资源,拓展生存空间。无论是强宗大族还是弱村小族,都在血缘宗族共同体的基础上,通过迎神赛会的仪式,象征性地维系、强化血缘宗族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的认同。因此,迎神赛会的结构,显圣神话是信众信仰认知的核心,而仪式则象征性地展演了人与神、人与社会的关系,实则是由神圣信仰建构的世俗社会关系。

  从传统至今,因社会历史变迁的原因,番禺地区各村落的迎神赛会此消彼长,有的彻底消失,有的衰而复兴。从历史和当下形态考察,人神互惠,是迎神赛会之所以能够延续的稳定的结构性关系,是迎神赛会的信仰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构成这一稳定结构的其中一极——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社会,弱小的血缘群体通过共同的神明崇拜,形成较大范围的地域联合,共同抗击强宗大族的欺侮和官兵乡匪的祸害。1949年以后,随着国家力量对乡村社会实施强有力的治理,国家力量对乡村日常生活的渗透与控制无所不在,乡村社会的自治力量日渐式微。这一社会制度的变迁,导致以防御为功能的地域社会联合,也随之瓦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复兴的跨村落迎神赛会,这些不同血缘群体重新建立的地域社会联合,其目的与其说是共同抗击外侮,不如说是因为文化记忆而产生的人神互惠结构的惯性发展。在这一互惠结构的惯性发展过程中,防御性功能的社会关系弱化,逐渐失去其推动迎神赛会有机发展的动力,联谊性功能的社会关系,则继续作为迎神赛会的有机动力,并日益成为当代迎神赛会的主要功能。因此,从一个较长时段的考察,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发生了转型,其功能也从“约纵连衡”、“庆叙亲谊”之并存,转变到以“庆叙亲谊”为主导。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6年第4期。本网刊发版本为经作者本人修订的网络版,注释从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海力波]“小孩弹弓杀老人”:一则当代传说中的道德困境与集体焦虑
下一条: ·[刘守华 刘晓春]白族民间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余红艳]景观叙事的故事诗学阐释·[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隋丽]情感叙事与故事的内在性艺术
·[罗帆]论《西游记》斗法故事的结构形态特点·[林恺雯]生命树的双线机制
·[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范宗朔]《一千零一夜》中的旅行式叙事结构及其文化意蕴
·[陈小锋]女客、娘家与神灵:抑制农村女性地位的三元结构·[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