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向振]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
——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一种路径
  作者:李向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0 | 点击数:6789
 
 
  自1980年代初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恢复与重建以来,村落社会重新被纳入到学者的研究视野。就民俗学来说,1990年代中期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被引入学术视野,是其关注日常生活的重要起点。高丙中较早地明确了民俗学是关于民众生活模式和生活文化研究的学科,之后许多民俗学者以此为研究视角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谈及民间文学研究对象等问题时,户晓辉强调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民”“生活世界”等关键词,意在以“双重还原”的方式,将这些基础概念引入哲学思考,并最终推进“向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还原的总体进程”。在另一篇文章中,他还辨析了“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与我们周边的“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从哲学层面对民俗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作深入探讨,在当前民俗学学科认同遭遇尴尬和危机的背景下,为当代民俗学关注日常生活提供了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思辨性依据。
 
  不过,在学界对日常生活转向形成一定范围的共识后,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主要问题就需要从学理性思辨转向学术实践性运用,即从合理合法性论证向可操作性可使用性转向。
 
  对于民众来说,日常生活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具有实践性和现实实在性。日常生活的全部意义都来自于民众的日常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具象的、琐碎的、事件性的。在民众那里,所谓日常生活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迎来送往走亲串友,就是赶集赶庙逛商场,就是上网聊天狂欢打游戏,就是孩子生日娘满月等各种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并不抽象,也不神秘,日常生活既不排斥所谓的传统,也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稳定而持续的存在于民众的日常实践之中。遵循这种研究思路,日常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于可触可感的客观世界里得到了救赎,其从抽象生活世界里分化出来而形成实在的现实领域。
 
  对于关注民众生活模式和生活文化的民俗学来说,研究者正需要在现实层面剖析日常生活的结构与运作逻辑,以及民众施为的社会意义。笔者认为,植根于社会生活整体中的民俗才具有现实活力,而民俗的意义也正嵌入在日常生活之中。脱离了社会生活,民俗的意义将不复存在;而脱离了民俗,日常生活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正如刘铁梁所言,“在实际调查和资料叙述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过多地对民俗进行主观抽象或评论,却有可能偏离民俗本然的鲜活面貌和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意义”。
 
  二、“泛语境化”反思与日常生活整体研究
 
  在笔者看来,日常生活转向与近些年来方兴未艾的“语境”研究不无关联。某种意义上说,民俗学所关注的“语境”,本身就是民俗事象或事件发生的生活现场。就世界范围来看,民俗研究中关注“语境”实际上是西方学者在面对现代社会对传统研究对象带来冲击以及传统民俗学无力阐释现代社会生活及民间文化的学术反思。早在1960年代,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等人即已注意到民俗研究中“语境”的重要性,后来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在“表演理论”中进一步强调了口头文学所嵌入的社会生活问题,并着重分析了民俗与语境的关系,其后许多欧美民俗学者纷纷转向从“语境”中研究民俗的学术实践。
 
  就学术研究而言,西方民俗学界引入“语境”的概念最初是为讨论其与“文本”的关系。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语境”是“文本”不可或缺的相关体,二者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民俗时,需要将其置入“语境”中进行讨论。正如鲍曼所言,“对语境中的民俗现象的分析,就是考察民俗现象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生活的复杂网络中的位置,这需要把民俗与文化界定好的意义体系与阐释体系联系起来,把民俗与社会地位组织好的社会关系体系联系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视角转变最大的意义在于其改变了过去民俗研究中只强调“文本”的研究路径。换句话说,过去研究者关注民俗,往往将其作为作“文本”进行分析,即只关注“俗”而未见到“民”,“语境”视角的引入,使得研究者意识到作为文本的民俗事象是在“语境”中生成的,其意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彰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高健]从开天辟地到“解放”来了
下一条: ·[廖元新]非遗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实践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