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于(wu)歌》的传唱
学界对《阿于歌》的传唱情况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关于其创作时间,说法不一,但基本限定在公元300年前后15年的范围内。黎虎先生《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一文认为,当在西晋永嘉之末(313),吐谷浑到达陇上之后,因为《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宋书》、《魏书》均记载,吐谷浑“南迁陇右”、“上陇”之后,慕容廆作《阿于歌》。
笔者认为,此歌至迟在313年被传至吐谷浑部族。因为永嘉五年(311)六月,晋怀帝即“蒙尘于平阳”,朝廷倾覆,“永嘉之乱”达于顶峰,是吐谷浑“度陇而西”的极好时机。晋愍帝于313年四月壬午即位于长安,改元建兴。永嘉七年(313)也即建兴元年,永嘉年号只占三个月的时间,故“永嘉之末”不应狭隘理解为最后的这三个月,应视为“末期”“后期”,即永嘉五至七年这一天下大乱时期。况且,载吐谷浑上陇于“永嘉之末”者仅《旧唐书》,其它史籍载为“遭晋乱,遂得上陇”、“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等等。
关于《阿于歌》的流传,周建江先生认为,吐谷浑内部具备了充足的思想文化基础:“吐谷浑民族生活的历史是自强、自立,追求发展的历史,尽管结局是悲惨的。在强权环伺的情况下,能延续350年之久,已属非易。在民族生存的过程中,吐谷浑特别感受到内部团结的重要,这与吐谷浑的出走不无关系。……这样,在一个讲求团结的民族生存信条的情况下,吐谷浑又具有了传唱《阿干之歌》的民族文化性之可能。”
这一分析是极为准确的。慕容廆创作《阿于歌》的目的,就是“表达他对其庶兄的怀念之情和兄弟相争事件的追悔,运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以期更好地达到教育、感化这些不和的儿子们和慕容氏集团的成员们,维护慕容氏家族内部的团结,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慕容氏的势力和政权。”
笔者认为,慕容廆的这一初衷,同样适合于吐谷浑,并被吐谷浑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兄弟二人可谓心有灵犀。吐谷浑自己就是因兄弟不和而负气出走的,况且他“年七十二死,有子六十人”。如果没有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精神信念维护,兄弟之间、叔侄之间、乃至整个部族内部将失去凝聚力,各种矛盾纷争,会使部族涣散瓦解。因此,他必然要充分利用这一生动感人的教材,对其子孙进行团结的教育,在整个部族内传唱这一歌曲,使其深入人心,以起到维系部族发展的精神信念、感情力量的巨大作用。从吐谷浑的曾孙辟奚在三个弟弟被诛之后,“因恍惚成疾,谓世子视连曰:‘吾祸灭同生,何以见之于地下!国事大小,汝宜摄之,吾余年残命,寄食而已。’遂以忧卒”的感情表现,可以看到这一点;从其第九位领导人阿豺的“折箭遗训”——“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的良苦用心,更可以看到这一点。
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当时吐谷浑政权内部传唱这一歌曲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但是,在唐宋史官的笔下,我们却知道了它流入宫廷的情况:
杜佑《通典》载:“‘北狄乐’,皆为马上乐也。”《旧唐书·音乐志二》解释:“‘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又曰:“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代歌》是也。代郡时,命掖庭宫女晨夕歌之。周、隋世,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也。其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辞。北虏之俗,呼主为可汗。吐谷浑又慕容别种,知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也。其辞虏音,竟不可晓。”
由此可知,作为“北狄乐”的主要来源,吐谷浑部内传出的此类歌曲当非一首,数量应该是较多的。“其名可解者”《吐谷浑》,应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或一组,还有“其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辞”的其它歌曲,“其辞虏音,竟不可晓”。
对此,黎虎先生认为,“而且这首《吐谷浑》歌可能就是《阿干之歌》,或者至少包括《阿干之歌》在内的吐谷浑歌曲。”
吴大顺博士认为,因为“其传统的鲜卑语歌辞系统在民间一直未断其血脉,所以才能在唐代的音乐机关还能见其辞曲均不可晓的鲜卑语歌曲。”
因此,《阿于歌》在吐谷浑部族及其政权占据地区民众中的广泛流传,应是毫无疑义的。黎虎先生指出:“因而像《阿干之歌》这样的慕容民歌曾广泛而经久的流行于该地区,成为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此说甚是。
而“广泛而经久”地流行《阿于歌》的地域,也就是吐谷浑曾经的活动地区,下略述之:
吐谷浑率部“度陇而西”之后,“西渡洮水”、“止于枹罕暨甘松”。“出罕开、西零。西零,今之西平郡;罕开,今枹罕县。自枹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龙涸。”据周伟洲《吐谷浑史》之《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吐谷浑疆域示意图》,吐谷浑极盛时的疆域,东部地区包含了赤水(今岷县梅川)、临洮(今岷县)、宕昌城、邓至(即南坪,今九寨沟)、龙涸(今松潘)、昂城(今阿坝)、洮阳(今临潭)、洪和(临潭新城)、枹罕(今临夏)等广大地区;西部地区,则有清水川(今循化)、浇河(今贵德)、曼头城(今共和)直至鄯善(今若羌)、且末。此后,至唐高宗龙朔三年(663)被吐蕃所灭前,吐谷浑对西平郡(今西宁地区)有过较长时间的占据。吐谷浑灭国之后,除为吐蕃所役属者外,又东徙凉州南山、大通河南部、灵州(今灵武)。后又有寇唐、附唐者,不断向六盘山地区、朔方等地迁徙。
以上地域,包含了今甘、青、宁等省区及川西北、新疆、陕西的局部地区,《吐谷浑阿于歌》曾经流行于其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2015-1-9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