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以青海藏毯为例
刘思敏
(华东师范大学)
摘 要: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式的保护和动态式的保护。在静态式的保护模式中,数字化保护、博物馆式保护等都面临无法将遗产活态地传承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这些保护方式因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保护经费庞大,再者遗产本身不具有自我造血的生命力,传承效果往往强差人意。本文想从生产性保护这种动态保护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则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给未来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深化提供可能,二则进行现实意义的讨论,为解决非遗保护中的普遍问题提供参考路径。
本文通过以青海藏毯作为案例,分析青海藏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就地式、整体式、激进式这三种生产性保护模式,妥善处理生产性保护中保护遗产和发展经济、传承手工制作和进行科技创新等矛盾。青海省根据本省经济发展较落后但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的特点,巧妙地利用省内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通过生产性保护给非遗营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青海藏毯生产性保护中就地保护,整体保护和产业化的大胆尝试这三种模式为解决我国非遗保护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处理保护非遗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地方范本。
关键词:生产性保护;产业化;文化生态;青海藏毯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