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故事的起源和民间传说来看,牛郎织女传说不是正面恩爱故事的典范。只是在西方情人节影响下,很多人因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情节,便称七夕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传说如今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爱情传说,与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关系。
特种邮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上古起源:牛郎织女都是负面形象
囿于科学技术的极不发达,在古人心目中,天是至高无上的,星辰是具人格化的。茫茫宇宙中的星象也成为具有人格意识的神,被膜拜和信仰。织女星一直被人格化为“白富美”的形象。《史记·天官书》:“ 织女,天女孙也。”《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与织女星隔银河相望的三星称为河鼓星。河鼓三星排成一条直线,中间一颗异常明亮,整个形象仿佛牛郎担着一儿一女,因此民间也称为扁担星,更似牵牛。因而后来多被等同于牵牛,如《尔雅·释天》道: “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
星象图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有关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诗经.小雅.大东》里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诗中的“织女”“牵牛”形象颇为负面:织女不织布、牵牛不驾车,强调牵牛与织女的徒有虚名,从而讽剌西周贵族不劳而获的行径。
牛女传说在汉代与七夕关系的进一步明确,与汉武帝的提倡有着必然的联系。汉武帝时期,为训练水军,在长安斗门一带,开凿昆明池。池两岸分别塑牛郎像、织女像,昆明池用以象征天河。班固《西都赋》“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东汉时期,两星进一步人格化,并且有了织女婚姻不幸的情节。汉朝《古诗十九首》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时,殷芸《小说》里写下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故事交代了两人的婚姻悲剧,一年一度相会也成了坚贞爱情的典范。
然而从出土的湖北《云梦秦简》文字数据来看,神话传说中牛郎与天帝之女织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他们夫妻分离不是外力干涉,而是男方变心所致。人们抬头看星空,两颗明亮的星辰分别在天河的两侧闪烁,就想象这两颗星宿可能是一对夫妻,丈夫抛弃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边深情脉脉地看着对面的“负心人”。天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分离为何会成为人间男女婚姻悲剧的象征呢?翻看《诗经》,就会发现有些反映男权社会中由于男子变心抛弃妻子的社会悲剧,如《邺风·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思想·翻书党) 2017-08-28 【本文责编:孟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