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林继富]创新民间故事传承:一起到走马镇品茶听故事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5 | 点击数:3385
 

      茶馆自古是重庆九龙坡区走马镇人讲故事的场所,也是很多故事诞生、拓展的阵地。人们在茶馆里聊聊祖先或南来北往的故事,成为走马镇上重要的文化活动。

      然而,近年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压缩了走马镇人讲故事的时间和空间,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多方努力下,走马镇人没有丢弃讲故事的传统,正在现代生活中寻求发展生机。

      从困境到新生

      走马镇山重水复、葱绿青翠,过去是成渝古道“五驿四镇三街七十二堂口”中的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走马镇落脚歇息,本镇居民、外来客商在街道上、茶馆里讲述着天南海北的故事传说,逐渐形成走马镇民间故事传统,出现了“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的盛况。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述环境遭到破坏。但是,讲述故事的重要地点——茶馆作为代代走马镇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马镇人依旧利用坐在茶馆里的时机,以民间故事形式讲时代、讲生活、讲与时俱进的内容,使走马镇的民间故事讲述传统在茶馆中得以延续。

      1983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重视下,走马镇民间故事发展整理、保护传承工作逐渐开展。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部门也加大力度搜集、整理、保护民间故事。目前,共采集走马镇民间故事目录1.31万则,记录整理了1.1万则。

      茶馆办起定期故事会

      然而,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抢救、整理、录存的形式上,而要使其可持续传承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传承方式,赋予走马镇民间故事新的生命与活力。为此,走马镇茶馆在接续传统的基础上,力图实现创造性转换。

      为使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传承有条理、有计划,走马镇人将茶馆作为民间故事讲述的固定场所。2009年起,走马镇每月8日、18日、28日在戏楼茶馆开办“走马故事会”,由走马镇民间故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远扬牵头主办。2014年,走马镇又选择了3个茶馆作为故事讲述场所。相关负责人精心安排,使4个茶馆讲述故事的时间不重合,每月11天有民间故事会,集中式的讲述为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提供了保障。故事讲述人均为国家级、市级非遗传承人,注重讲述与交流相结合。在多方努力下,茶馆喝茶、听故事的听众纷至沓来、场场爆满,再现昔日古道驿站讲故事的盛况。

      用新形式讲述新生活

      走马镇民间故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寻求符合时代生活的讲述形式,茶馆故事会的讲述人根据自己的讲述风格和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娱乐元素,例如尝试融入音效特技、创编“音画故事”、排练故事情景剧等。

      为进一步传播推广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又将故事从茶馆延伸到走马镇的其他角落。举办“民间故事讲述培训班”集中培养民间故事传承人才,在当地中小学举办“民间故事汇讲”,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编撰出版《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镇民间故事青少年版》《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小学校课本高年级、中年级、低年级版》等教材读物,使走马镇故事从茶馆走进校园,拓展了走马镇故事的传承空间,培养故事传承群体,特别关注在孩子中传承传播,以积极向上、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民间故事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结合走马镇人的当代生活和城镇建设,走马镇民间故事主要依托茶馆,实现了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将茶馆的商业性、经营性与民间故事的娱乐性、互动性有机结合,使民间故事与当地居民生活、古镇建设融为一体,吸引了大批听众,保障走马镇民间故事的讲述空间和时间,形成了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的良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15 第7版: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祝鹏程]“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
下一条: ·[李连荣]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