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包伟民:如何理解并编纂地方历史
  作者:包伟民 傅郇山 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0 | 点击数:4542
 

      区域研究的目的——探索整体普遍性

      研究各个区域是为了说明整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和普遍性。包伟民教授说,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辨不同的事物,本质是为了说明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而非相似性。但就区域研究来说,最根本目的是探索整体的普遍性,即整个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普遍性内容。解剖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表面看似在讨论地方文化特点,实际目的恰恰在于全局。因为所谓全局不是悬空存在的,必须要在某件事物中体现出来,这样才可以把地区特点和全国文化特征联系起来。

      2016年包伟民教授带学生去江西考察时发现一处王氏宗祠,与其平素所知的江南地区宗祠很不一样,就是它的戏台并不正对着祠堂。在江浙一带,宗祠戏台往往正对祠堂,目的是唱戏以“娱神”。但江西这座王氏宗祠偏不如此,尽管当地人对此也说不出缘由,但这种现象的背后必然有一个“说法”。此例可以说明,祠堂、唱戏是一个共性现象,戏台方向不同却是地方特色,而这种不同恰恰是学者要研究、解释的对象。

      为了从更宏观的角度说明区域研究的目的,包教授首先引用了郑振满教授的观点:各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发展的可能性与活力,所以需要先把通史体系放在一边,走到民间去搞调查、做区域社会史研究。此外包教授又引了赵世瑜教授的观点:区域社会史研究应被理解为一种方法论,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区域或地方,而在于通史。最后,从自身教学、研究经历出发,包教授提出要对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宋史框架进行重新建构,他认为今天学者的研究条件要优于那个年代,不但学术积累更为丰厚,研究手段、研究资料也更为丰富,尤其数据库的使用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对于旧题目,包教授认为极有必要进行重新的检验。

在传统的大一统框架下,人们总以为从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以后一切就都统一起来了。其实不然,包教授指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仅在军队和干部任命权两条线,其余则眼开眼闭。故而地方上其他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度量衡,甚至各地建筑的装饰品都可见其不同。

      包教授以精辟的比喻说明了区域史研究的意义:学术意义上的地方史,并不是简单的相当于解剖一个麻雀。解剖一个麻雀是为了了解麻雀具有共性的生理特征,解剖了一个麻雀就知道了其他所有麻雀。我们要做的是解剖麻雀、乌鸦、斑鸠,各个不同的鸟,解剖出来,最后归纳出鸟的某种共同的生理特征。区域史的工作是从各个不同类型的地方中间抽象归纳整个中国的、普遍的文化特性,这个文化特性放到哪里都不是严丝合缝的,因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反过来说,各地在中国历史的基本进程上又是完全契合的。中国就在各个具体的地方,在各自的特征中间反映中国的普遍性,这就是学者强调的区域史研究的目的。

讲座现场

      跳出“王婆卖瓜”的地方史编纂路径

      最后,包伟民教授提出了编纂“地方历史”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一些建议。

      首先,作为地方文史工作者,要对本政区的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浙江为例来看,浙江并不是铁板一块,其内部是有差异的,浙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也是各有不同,有紧有疏。

      第二,对本政区与相邻地区的关系要有基本的了解。最典型的就是苏南和浙北的联系,如此就对本政区在中国“历史道路与进程的多样性”的全域中所处的位置有基本的了解。

      第三,对于本地区的“地方文化”之归纳,明了其与其它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文化共性之间的关系。跳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地方史编纂路径。归纳地方文化特征的时候,心里得有一个底线,地方文化特征的共性和差别在哪里。归纳“地方文化”的最终目的亦即力求从本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中,发掘更多的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共性的内容,尽管这种所谓“共性”并不一定是全国一律,也有可能是反映了某种较大的区域性的特征,例如江南、华北、草原这样的区域。

      第四,为了弥补地方史资料不足的困境,从技术层面讲,用非本政区、但经济与文化上同质的区域的资料,来补充说明本地区的历史,在学理上是可行的。这就好比乌镇景区建设,通过从别处挪用了大量“江南市镇”景观的手段较为集中地体现江南水乡市镇的特点。在研究一定区域历史的时候,也可如此。总之,地方文史工作者应该力求用全局的眼光来讨论地方历史。

本文原载: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2017-09-08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刘永华:走出书斋,走进田野
下一条: ·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
   相关链接
·[龙圣]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李菲]心像·物像·绘像:阿尼格冬与藏边社会地方历史的图像隐喻
·[唐晓涛]试论“猺”、民、汉的演变·[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王恬]海峡两岸神灵俗信、传说的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