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一带一路”与口头史诗的流布和传播
——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史诗传统及其互动交流
  作者: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5 | 点击数:9295
 

      一、早期的民族志调查实践与史诗资料的建档和刊布

      早在数百年前,史籍中就留下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记载。15 至16 世纪之间,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学者塞伊夫丁·依本·大毛拉·夏赫·阿帕孜·阿克色肯特(Saif ad-din ibndamylla Shah Abbas Aksikent)与其子努尔穆哈买特(Nurmuhammed)一同用波斯文撰写了《史集》(Majmu Atut-Tabarih)[1]一书,其中记载了玛纳斯及其盟友抗击卡勒马克入侵者的事迹。尽管记载的内容非常简单,并没有显示出史诗宏大的气势和高超的艺术魅力,但通过其中的述略,也能大致梳理出记录资料与史诗传统文本之间的渊源关系。[2]虽然这一史书性质的资料记载了史诗的相关内容,但与我国和中亚各国之间的《玛纳斯》史诗交流并未产生任何关联。直到19 世纪下半叶,中亚和我国之间的《玛纳斯》史诗互动和交流才真正拉开了序幕:哈萨克裔俄罗斯军官乔坎·瓦利哈诺夫(Chokan Chingisovich Valikhanov)②和德裔俄国学者瓦西里·拉德洛夫(Vasily Vasilievich Radlov)③这两位民族志学家先后分别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和我国的喀什、伊犁、特克斯等地区开展了若干次人类学调查,进而将他们搜集到的《玛纳斯》史诗文本刊布于世。由此,这一流传千年的口头史诗开始为世人所知晓,并逐步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发端上看,无论是回溯《玛纳斯》的学术史,还是纵观中国和中亚各国的《玛纳斯》史诗交流史,上述两位学者的早期探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瓦利哈诺夫于1856 年所记录的《玛纳斯》史诗传统章节之一“阔阔托依的祭典”之文本无疑是史诗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早的记录文本。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瓦利哈诺夫无疑是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边考察时记录下了史诗的上述章节。[3]他于1854 年至1857 年受俄国地理学会的委派在我国喀什、伊犁、特克斯等南北疆各地开展了多次调查,搜集了大量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资料,而很大一部分都是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神话、歌谣、民间部落谱系等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先后编入其《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神话传说》、《吉尔吉斯(柯尔克孜)部落谱系》、《伊塞克湖日志》、《准噶尔游记》等著作中。当然,在这些资料中,《玛纳斯》史诗传统章节“阔阔托依的祭典”最引人关注,也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研究。[4]

      除了瓦利哈诺夫之外,拉德洛夫无疑是19 世纪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玛纳斯》史诗交流的关键人物。他被公认是19 世纪世界《玛纳斯》和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和史诗研究的奠基者。[5]他在1866-1896 这十年间所搜集编纂的十卷本“突厥语文学的典范”(Specimens of Turkic Literature)丛书堪称是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弥足珍贵,至今仍被各国学者广为参证和引用。④该著由俄国科学院在圣彼德堡出版,其中收录了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哈萨克族、南西伯利亚突厥语族诸民族、阿尔泰语系诸语族以及我国维吾尔族的史诗、民间故事和歌谣资料。

      在拉德洛夫所搜集、编选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中,收有他于1862 年在我国新疆北部特克斯地区和1868 年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西部及楚河地区搜集的重要资料,其中有关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人)史诗《玛纳斯》和其他史诗资料的汇编本第五卷,可谓最引人注目,尤其对后世史诗及民间文学研究者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个卷本包括史诗第一部《玛纳斯》、第二部《塞麦台》、第三部《塞依台克》等的主要传统章节,于1885 年先在圣彼德堡出版了俄文本,后又由他本人亲自翻译成德文,在德国莱比锡出版。[6]书中收入的有关《玛纳斯》史诗的资料共计12,454 行,其中《玛纳斯》第一部9449 行,其余的3005 行为史诗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内容。除此之外,此卷本还收有另两部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传统史诗《交老依汗》和《艾尔托什图克》。

      拉德洛夫所刊布的资料以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刊布之日起就成为西方学者了解和研究《玛纳斯》最重要的资料。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诺拉·察德维克(Nora K. Chadwick)[7]、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亚瑟·哈图(Arthur. T. Hatto)[8]、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维克托尔·日尔蒙斯基(Victor M. Zhirmunsky)[9]、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赖希尔(Karl Reichl)[10]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曾对这一文本进行过系统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拉德洛夫为这一卷本撰写的长篇序言,对西方古典学者和其他史诗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国际民俗学研究新方法、新理论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就20 世纪民俗学三大学派之一的“口头程式理论”而言,其两位创立者──美国学者帕里(Milman Parry)和洛德(Albert B. Lord)——就曾深受拉德洛夫及其民族志报告的启发。[11]英国的《玛纳斯》史诗专家哈图先后将拉德洛夫和瓦利哈诺夫分别搜集的文本翻译成英文出版,并对《玛纳斯》史诗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977 年,他将瓦利哈诺夫搜集的文本译成英文,并附以原文的国际音标转写出版。[12]1990 年,他又以《拉德洛夫搜集的〈玛纳斯〉》为名翻译出版了拉德洛夫搜集文本的英文译本,[13]内容包括文本英译文、原文的拉丁转写和详细的注释,堪称20 世纪西方《玛纳斯》史诗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显而易见,上述两位学者先后在我国和中亚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堪称《玛纳斯》史诗搜集研究的先驱,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他们所搜集的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我国新疆柯尔克孜族民间搜集的资料。也就是说,我国和中亚各国(包括俄罗斯和前苏联)之间《玛纳斯》史诗文化的交流早在19 世纪下半叶就已经非常活跃,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任何文化交流活动都不是单向的。拉德洛夫和瓦利哈诺夫当年从中亚地区跨境进入我国新疆开展调查,搜集到大量民族志资料。而出生于我国阿合奇县的跨世纪国宝级《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Jusup Mamay,1918-2014)的哥哥巴勒瓦伊·玛玛依(Balbay Mamay,1892-1939)也是一位《玛纳斯》搜集者和演唱家。他曾以商人的身份多次前往中亚各地搜集有关《玛纳斯》史诗的资料,而他从国内外玛纳斯奇口中搜集的资料,后来也成了居素普·玛玛依经典唱本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14]近代以来,除了巴勒瓦伊·玛玛依之外,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在《玛纳斯》史诗的交流方面还有多位热衷于搜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化的人士也起了很大作用。毫无疑问,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国《玛纳斯》传统的彼此交融影响和共同发展,而且对史诗歌手玛纳斯奇们切磋交流史诗演唱经验,共同提高史诗演唱水平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朝戈金]“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条: ·[热依汗·卡德尔]“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明互鉴与遗产共享
   相关链接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陶阳]英雄史诗《玛纳斯》工作回忆录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 暨“一带一路”与河北传统文化研讨会隆重举行·[戚剑玲]文化涵化与地域认同的庙堂表征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2018“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华揭幕
·[马千里]“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卡尔·赖希尔]迈入21世纪的口头史诗:以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为例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