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玛纳斯》及其口头演唱传统从19 世纪以来就成为我国与中亚地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我国和中亚地区的这种口头演唱传统彼此推动和促进,绵延不断,其间史诗传承人群体玛纳斯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近年来,随着“玛纳斯学”逐步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学术交流更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使口头史诗传统的传播和互动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典范。本文试图对此文化现象作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呈现跨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特征,为当前正在不断推向深入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的讨论,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玛纳斯》;史诗传统;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简介: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3&ZD144)的阶段性成果。
今天“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已经成为沿丝绸之路国家和很多欧亚国家的广泛共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国家作为今天“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区,也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在此倡议构想中的重要位置及推进未来国家发展的经济前景。当然,这种互惠互利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会关涉到更加广泛的文化和人文等领域。
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就活跃于从叶尼塞河上游到天山南北、从伊塞克湖周边到帕米尔高原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上,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便出现在我国的史书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称为“鬲昆”、“坚昆”、“契骨”、“黠戛斯”、“吉利吉思”、“布鲁特”等。从20 世纪初的中华民国开始,分居在两国的同一民族分别被称作“吉尔吉斯”和“柯尔克孜”,同一民族便有了不同的音译名称。作为中亚地区重要的跨国民族之一,柯尔克孜族不仅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第四大民族,也是“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的核心地带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我国唯一一个柯尔克孜族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一千一百多公里的边界线,而且有两个国家一级口岸。由于吉尔吉斯斯坦极其重要的地缘环境,其在我国“一带一路”宏观倡议构想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等方面协调两国的各种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文化作为精神的纽带,在跨界而居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交流互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被称为民族魂的《玛纳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必将为“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注入活力,在两国的互动交流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本文即致力于讨论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之间有关《玛纳斯》史诗的互动和交流,为我国学界展示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交流新视角。
作为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魂,史诗《玛纳斯》不仅是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民族口头传统独一无二的纪念碑,也是千百年来集体智慧和文化表达的结晶。在长期的发展和变迁中,柯尔克孜族民众始终将《玛纳斯》这一文化创举与民族的历史记忆密切联系在一起,不断丰富,不断加工,口耳相传,代代相继,使之日臻完善,最终发展成一种篇幅宏大、内涵深刻、技艺精湛的口头艺术。这首先应归功于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天才“玛纳斯奇”①。他们不仅创造了这一史诗传统,而且一代一代加以承继,不断将自己的新发现、新收获融入其中,使之不断得以丰富和扩展。正是他们承前启后的付出和恪守,才使这一史诗传统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磨砺和沧海桑田的巨变,一步步走向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高峰。
《玛纳斯》史诗除了广泛流布在我国柯尔克孜族民间外,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也有流传。史诗从19 世纪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不断得到搜集、记录和研究,到20 世纪已经发展出一个国际性的学科──“玛纳斯学”。玛纳斯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史诗的调查、搜集和记录,史诗文本的编辑、校勘和出版(包括各种文字的译本)及史诗所有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涉及文本、内容、形式、口头诗学、语言、哲学、美学及其思想史和文化价值等)。各国学者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在上述几个方面均取得很大的业绩。19 世纪至今,不仅多次展开了各种规模的田野搜集和采录,还刊布了多种《玛纳斯》史诗变体异文及文本翻译资料,也有大量的研究著述产出,使玛纳斯学已经成为国际人文学术的一门显学,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