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林亦修]地域文化研究的人神互动范式
  作者:林亦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1 | 点击数:4287
 

        摘     要:阐释文化差异的地域文化研究,已经初步具备学术范式意义的人神互动研究方法,人、地的繁富性在地域文化中往往抽象为神的精粹性,所以民间俗神研究成为人、地研究的最好切入点。神灵、传说、仪式、族群作为研究的关键词,已经在中外学者人神互动的地域文化研究中产出许多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人神互动;地域文化;传说;仪式;范式

        作者简介:林亦修(1962-),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生导师,主要研究对象:区域民俗与民间信仰


       作为微观性的整体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的人神互动研究方式已经为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学者所广泛运用,并且形成科学范式。所谓微观,其大可以指江南、京畿、省域、县域等自然或行政区域,其小可以指市镇、村落联盟、村落等小型聚落。它的另一层意 思是研究往往建立在区域民间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所谓整体,是指把一定地域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族群迁徙、生产方式、政治影响、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等作为一个系统结构来揭示地域文化的动态特质。地域文化是特定地理条件下的历史发展,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特定生活的经验智慧和生存技术,是由选择而形成的差异性文化。地域文化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显示出来。在全球移民、信息爆炸、思想趋同的今天,人们传统的时空观撼动了,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冲突激化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考虑增多了,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对宏大叙事提出深刻质疑的后现代语境中,作为模式化存在的“地方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地域文化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其深刻的意义。

       人神互动最深刻地揭示了地域文化的本质。这里的“人”是一个“集体观念,指一定的群体,包括社区共同体、移民族群、行业群体、秘密会社、姓氏群体等等。一定地域中人们集群的原因是复 杂的,荀子的“人能群”思想、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依赖性”观点、本尼迪克特的“习俗塑造”模式都是原因分析的一种企图。而集群的手段之一是明确的,即通过神灵的塑造将个人组织成社会群 体。“神 ”指民间信仰中的各类神灵,包括佛道的俗化神灵、地方特有的贤宦和英雄神灵、祖先、厉 鬼、法师神灵、精怪等等神圣事物。神与人处在对应的镜像关系中,神是社会集体表征,是社会群体 自身的投射与再现,并且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事象,构成地域文化的内核。地 (地理条件)、 人 (区域族群)、 神 (地方神灵 )构成互动关系,人、地以其繁富性抽象为神的精粹性。地域文化研究 的切入点多种多样,如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族群因素、政治因素等等,但都没有人神互 动来得有动态感、统摄力、根本性。首先,神是演变的,不断被塑造着,它的动感来自地理、历史 、经济、族群、政治的演变 ;其次,人在上述各因素中是主动的,神是在人的主动中被刻意标注的,人神互动统摄着一切的因素;再次,神灵建构地域文化的象征体系,演变的神成为变迁的人的精神载体,最根本地展演了地域文化在地理条件下的历史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民间信仰所反映的‘社会空间’,实际上‘全息’地反映了多重迭合的动态的社会演变的‘时间历程’ 。”

       人创造神的工具主要是传说。传说塑造神,赋予神灵生命,形成神灵性格,供养神灵成长,培育 神灵思想。在一定的地域社会中,由于民众相信和知道某些神灵的传说,神灵才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地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大量神灵,往往由于传说的流失,在民众的生活中消失了,传说的死亡标 志着神灵的死亡。神灵是因为被相信才作用于社会的。某个神灵的传说,原先往往是不知其名,略知其事,后来则家族显赫、细节生动,说明传说在生长着,神灵也成长了。对照某个神灵的前后传说,又会发现风马牛不相及,那是神灵在人们的设计下,为了生存转换了功能。考察某个神灵的各地传说,发现差异很大,那是神灵被地方化了,各地民众以他们需要的方式接受了这一神灵。在官方,一直受到民众崇拜而且 “灵验 ” 的神,历史上会受政府或宗教组织的敕封,获得更大的荣誉 ;而影响 不大的神,又会作为“淫祀”、“邪教”被取缔,有的就此消亡,有的转换生长。在民间,神以“灵力” 相互竞争,通过斗法,胜利者取得合法的正神地位,失败者被斥为妖邪。神灵的传说,有的被 当做 “经 ” 来拜颂,有的被编成“词”传唱,有的被排成“戏”表演,这些都是传说的衍变。“灵验”的神灵才会有传说的衍变。传说是以信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修改传说是迎合信众的需要,当 前事物与历史事物的结合,是传说发展的动力。神灵传说以神为媒介,联系神灵、族群、自然三者的关系,从而为传统地域社会提供生活世界中统一的意义资源。

       如果说,神灵传说是地域文化中神灵信仰的观念模式,那么仪式就是地域文化中神灵信仰的行为模式。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趋向于把仪式作为具体的社会行为来分析,考察仪式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作用和地位。从这个角度上看,仪式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是一种象征的体系,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将个人组织成社会群体的方法。对一个神灵来说,仪式是神灵通向神圣 的阶梯。我们发现许多地方风物传说和一些精怪传说无法神圣化,就是没有“通过仪式”。对于社会个体来说,仪式是一种超常态行为,隐含着观念层面的一种心理模式,帮助完成个体的各个人生阶段,以一套完整观念来影响其感觉与动机,强化其对社会的归附关系,指出人们应然的行为,组织一种免于放任、提升自我的生活。从社会群体看,仪式以交流为基本原则,激发群体热情导致社会感产生,它以同一个需要、同一种心态凝聚社会团结。仪式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可以主动延续、传 承、规约、安定、引领社会。仪式的最基本社会功能即为创造并维持社会之存在。涂尔干认为宗教是 为了保存与造福社会而存在。利奇说仪式是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一个调节机制。仪式实现了族群的、社 区的、具有地方价值的功能性表演。

       传说是社会创造神灵的工具,仪式是形塑社会的手段。神与人,被判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而“互动”,融合了这一对立的世界。涂尔干强调,如果说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那是因 为社会的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一个神灵体系是传说与仪式的统一体系,一个社会体系是神圣与世俗 的互动体系。涂尔干把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宗教力”看做人类社会的集体力量和道德力量 的集中表现。因此,人神互动研究成为地域文化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即为科学研究共同体所一致拥有,按照统一的选题标准、探索目标、解题途径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科学性质的研究模式。地域文化研究的人神互动范式建构了文化研究地、人、神三维的透视模式。

       最早开始地域文化人神关系研究的是日本的民俗学者。1929年村山智顺在研究朝鲜地域社会时,发现神灵信仰是大众思想的顶峰及其基础,提出注重对“民间信仰的理解”的研究方法。堀一郎 1951年将民间信仰与农村社会对应地展开研讨。1938年柳田国男提出了“传说圈 ”理论,成为其“乡土生活研究法”之一,从传说的角度建构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地、人、神透视模式。后来的白川静从古代志怪文本的角度研究人神关系。志怪也就是介于神、人之间,用人的智慧来思考神、人、自然间秩序的叙述话语。他的研究脱离了具体的地域,但人与神关系的阐述更加明确了。同是1938年,冈田谦在台北的田野调查中,提出了“祭祀圈”概念,即指 “共同奉祀一个主神的民众所住之地域”。他从仪式角度建构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地、人、神透视模式。传说圈和祭祀圈把俗神信仰组成 的两大要素纳入了地域文化研究的视野。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朱光磊]观音形象在汉地女身化的途径与原由
下一条: ·[林亦修]始迁祖崇拜是温州移民文化的标志性产物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