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4635
 

        七夕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型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一般性节日。今天七夕节的兴盛,既有传统节日复兴的大势催动,也有直接针对社会文化变化的需要,它适应了两性生活协调的要求,它体现了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与趋向。

  七夕节俗的主题经历了星辰祭祀、幸福乞求、人间竞巧等历史变化。七夕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女性节日,它关联着女性的心灵与身体。不可否认近年来七夕节的重新活跃大约与两种因素有关系,第一是直接因素,是为了应对外来节日的挑战;第二是深层的社会原因,在平等、开放的社会里,人们希望有自由表达情感的社会时间,需要这样的人际交往的节日。

  七夕节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它直接应对的是西方的情人节。明清以来七夕是一般性节日,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地位并不突出。20世纪末叶以来,西方节庆文化进入中国,对追新慕异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情人节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受到西方节日的启发,或者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发现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有两情相悦的节日元素,于是对七夕进行改造,有意识地遗忘乞巧节俗,而扩张男女相会的节俗传说,提出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的说法。2005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侣节。这些看法反映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倡导民族文化、服务当代社会的态度。同时一些热衷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印证他们爱情的忠贞,以七夕作为他们表达情爱的机会。

  但是这些以两性交往为七夕主题的节日改造对于纯正的传统七夕节来说是有偏差的,因为在传统七夕中是以乞巧为主的,所有活动围绕女性之“巧”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祈求展开。这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汉魏六朝之后,是节日的主题。在一些地区七夕还成为成人节,在七夕举行标准的或类似成年礼的通过仪式。如浙江石塘的小人节、甘肃陇南西和的乞巧节,分别代表了南北两个地区在传统七夕举行的男女成年仪礼。

  七夕作为传统的女性节日,在当代社会要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既传承历史文化传统,也要更新变革部分节俗内容。具体建议如下:

  一、复兴传统乞巧内涵、重视手工实践

  乞巧是传统七夕的重要内容,七夕乞巧活动主要强调人们的心灵手巧,传统的方式是对月穿针、水上漂针、撒花瓣、种巧芽、镂花瓜、做巧果、结彩楼,以种种手工活动显示人们的聪慧与智巧。当代社会虽然在乞巧形式上不一定追求古制,但我们可效法古意,利用七夕节日调动人们对手工技艺的兴趣,以巧艺展示与巧技竞赛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欲望与创造动力,同时也是心智的磨炼,人们在技巧的比试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在人人都想当科学家的时代,我们不妨提倡具体而微的手工技艺的学习,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将七夕节作为传承技艺传统、倡导重视技艺实践的民俗节日,结合中小学教学中的手工课与课外兴趣教学活动开展七夕乞巧的展示与竞赛,如手工小制作、美术作品、小的技术发明、电脑动画、程序设计等等。 

 

   二、传扬牛郎织女传说,强调爱情忠贞

  将七夕作为两性交往的时机与两性伦理、情感教育的特别时间。七夕节因为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被认为是中国的爱情节,两情相悦与相互守望是七夕的主题之一。七夕节俗中强调男女的彼此欣赏,为青年男女的正常交往提供时机与空间,比如在河南鲁山七夕举办男女联谊的游园会等就是传统民俗的新表现;同时七夕也强调人们对感情的忠贞,这种忠贞经受着时间流逝与空间分隔的考验。在社会急剧变化,人口广泛流动的今天,人们的情感生活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大的挑战,一方面两性交往合作的机会增多,人们面临的情感困扰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学习与工作的原因,情侣常常分隔两地。在这样的社会境遇面前,七夕所承载的牛郎织女矢志不渝的爱情传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承七夕成年礼俗,增强社会团结 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俗生活

  传统七夕在一些地方具有女性成年礼的意涵,作为少女到成年女性的通过仪式,它是道德、情感、心智、技艺获得增进与提升的重要时机,也是女性身份认同与角色意识增强的特殊阶段。在当今社会,女性成长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成年仪式。女性的情感与技艺智慧同样需要集体生活的养育与催化,七夕成年礼就是一个完整的可以借鉴的集体通过仪式。我们借助这样的民俗传统自然而然地将年轻女性纳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当代陇南西和的七夕乞巧活动的主力是中学生,在成年女性的指导帮助下,她们完成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送巧各项仪式,这对于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人生成长的重要过程。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将成年规训、成年的责任义务、成年的生活技能贯彻在仪式与演唱活动之中,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传统仪式的现代转换,从而达到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和谐传承。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8月25日 6版 非遗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侯仰军]七夕节为什么还要乞巧?
下一条: ·[邱运华]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相关链接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