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探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维度
——社科院民文所所长朝戈金谈蒙古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朝戈金 记者 张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5142
 


朝戈金

  ■包括史诗《江格尔》《格斯尔》在内的蒙古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丰富的内蕴,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与蒙古人民的诗性智慧。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此之际,本刊邀请蒙古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请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来谈谈近年来以蒙古文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史诗是文学的,也是生活的”

  学术周刊:您曾说过,史诗仅从文学角度研究还很不够,对于那些仍在活态传承的史诗而言,其社会文化功能往往十分复杂。蒙古族史诗的社会文化功能都有哪些?在活态传承方面大致有哪些难点?近年来民文所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研究蒙古族史诗方面,有哪些进展?

  朝戈金:关于蒙古人,能见到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蒙古民族共同体尚未形成,没有广泛使用的文字,文学主要是通过口头方式来传承,于是口头文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相结合,积累与呈现出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和某些特殊样式,而且蓬勃发展至今。前几年我们做了一个项目《蒙古英雄史诗大系》,收录了除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和《汗哈冉贵》外的其他中短篇蒙古史诗,就足足有四大卷。这些文学作品在长期传唱过程中,显示了其文学品质并大大超越了其文学品质。置身于历史进程中的人们,不是按照所谓知识体系来规范自身生活,而是按照生活规律来创作精神产品,只是后人在认识研究这些作品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作品归类为或文学的,或历史的,或哲学的,等等。很多文学作品,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发挥着除文学审美外的其他社会文化功能,比如遇到瘟疫、灾害等时,牧民们会请歌手唱一段史诗来驱邪禳灾,以求风调雨顺、避凶趋吉,给生活带来祥和美好。由此可见,史诗不只是审美的,它还有其他社会文化功能,简单基于文学的理论方法来解释它,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口传时代,蒙古族中能识文断字的,大概就只有极少数的贵族和僧侣,文学生产与消费多依靠口耳相传。如今人们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而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很多人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定居,生活方式发生整体改变,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这些都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少数民族或者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而是经济飞速发展、人们交往空前频繁之后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需要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特别是如何利用今天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好地总结这些文化遗产的特点与规律,在新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人希望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消亡。

  对于蒙古文学,我们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比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有我们民文所,都在做相关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只是这些机构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用现代技术手段、现代知识理念,来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

  学术周刊:2000年前后,您提出用口头程式理论立体化应用在史诗研究上,打破史诗研究局限,至今已近20年,在这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新成果?

  朝戈金:当时我们是有一批学者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这批学者既深谙本民族文化传统,又通过海外研修熟知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民间文化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因此在学习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本土化实验,用“他山之石”攻破国内学界的某些惯性思维与传统套路,带来新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范式。

  近年来,国内史诗、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主持或参与国际性课题,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频繁广泛的国际对话中,中国学者开始跟上乃至引领国际学术潮流的某些方面。比如国际史诗研究学会是在北京成立的,民文所的若干学者在学会里担任重要职务。不久前在比利时成立的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就是由中国民俗学会率先发起的,动员了美国和日本民俗学会共同作为创始会员成立这个国际性组织。光是这三家学会的会员就有将近1万名,目前还有很多国家民俗学组织希望加入,相信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未来会越来越壮大。在国际上营造这样的学术平台,中国学者、学科、学术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学术周刊:您讲到在一次田野调查中,因为史诗歌手居住地处偏远,地形复杂,您和您的团队只能骑马拜访。像这样的经历多吗?田野调查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朝戈金:传统的文学研究,总体而言是重文献、轻口传,没有认识到口头文学也是人民群众诗性智慧的结晶,所以原始资料积累不够,现在只能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来采集资料。有了充足的一手资料,才能做充分的研究工作。

  中国的很大数量的少数民族都分布在国境沿线的边远地区,或高山大泽间,或密林环绕中,到这些地方去做资料采集,难免会有些困难。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去离市区200公里的一个县,有时需要走上整整一天;有的地方还不通电,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连基本的电力保障都困难。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地方都修筑了高速公路,架起了电线,原来一天的路程缩小到现在的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当地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资料采集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些其他困难。比如有些活动需要在深山老林开展两三天,同事只能借住在当地老乡的柴房里,白天暑热难耐,晚上蚊虫叮咬;有的同事在采访途中发生了车祸,有的进入疫区出不来;还有例如民间祭祀活动午夜才开始进行,记录摄像的工作人员需要昼夜不停歇地连续工作。比如苗族的《亚鲁王》是唱给逝者的,只能天黑来唱;还有一些地方讲演《江格尔》,需要将蒙古包的天窗都盖好才能开始。很多民间文学都蕴含着特定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很多都会伴随特定的仪式活动,仪式活动有它特定的规范。因此,我们采集这些资料,只能跟着当地的禁忌和规范走,并非想什么时候记录就什么时候记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7-08-28期09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专访广东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
下一条: ·[维纳德 苗千]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人文学科会怎样?
   相关链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民族文学》展现各民族灿烂文化·[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
·[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砥砺前行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