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时一天的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考察是从“祭敖包”开始的,从民间信仰的维度切入地方文化。敖包(oboo)意为石堆,通常位于山顶,是蒙古族人祭祀和祈福的场所。每年夏季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时候,当地民众会穿着传统民族服饰顺时针绕敖包三圈,献上祭品,祈福还愿。
在内蒙古,敖包的规模有大有小,有官祭敖包,也有家族敖包,还有只允许男性祭祀的敖包。我们的体验地点是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镇的巴彦呼硕“敖包”,是一座官祭敖包。巴彦呼硕敖包已经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天下第一敖包”的石碑矗立在半山腰上。“天下第一敖包”并非指其规模,而是因其较早出名。半个多世纪以前,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在这里取景,一曲《敖包相会》传唱大江南北,自此“敖包”这个词跨越文化边界,进入普罗大众的文化视野。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歌词中没有“敖包”这个词。敖包也不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相会的地点,而是一个神圣的空间。
祭祀前准备哈达
2011年,巴彦呼硕敖包祭祀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彦呼硕敖包用石头砌成,中间插有柳条。每年的农历5月13日是官方和民众共祭的日子。今天不是祭敖包的日子,故不闻“hurui,hurui”的祈福声和燃烧的松枝味儿,只有游客陆陆续续、三三两两地绕行和拍照留念。
我们的团队分为两组,男士们跟着朝戈金会长,敖其教授带领着女士们。大家依照习俗,由男士先祭,女士等在台阶下面。国外的学者和学员手捧哈达,右手掌心放三颗石子,学习并完成了一次祭祀实践。顺势针绕行敖包三圈时,大家很安静,与山下景区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现在规定禁止带柳条上山祭祀,因此祭台上只摆着空酒瓶和袋装的牛奶。岁岁年年,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民众穿着盛装祭祀着这座敖包,祈求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祭祀敖包
祭祀敖包之后,我们来到锡尼河苏木的“宝儿翰牧民家庭旅游户”,体验作为布里亚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射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音乐舞蹈文化。团队一下车,穿着蒙古袍的布里亚特人结队迎接。我们进入了展示布里亚特文化的空间。
布里亚特射箭比赛的规则与其他蒙古族部落略有不同。一个个圆柱形箭靶子摆放在地上,射中,主持人便以唱起长调来表示赞颂。射箭手男女皆有。女射箭手弯弓搭箭的时候,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
布里亚特射箭比赛
在箭术比赛的现场,围观的穿蒙古袍的布里亚特女性积极地回答专家和学员的问题,并主动用熟练的汉语为我们介绍身上的服饰。在红砖房后面的空地上有几个蒙古包。布里亚特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将自己制作的蒙古袍别在蒙古包上,以展示各个年龄段和一年四季的服饰。布里亚特蒙古族女性服饰的剪裁十分别致,未婚姑娘和已婚新娘的服饰区别很大。在婚礼仪式中,有“换装”的环节,象征着姑娘到新妇的身份转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