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人文学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人文学术

程武:让互联网站在人类思想的河流上
——在首届世界人文大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程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10 | 点击数:3956
 

程武在介绍腾讯的NEXT IDEA项目
 
  正因为此,我们在五年前做了一个新的项目NEXT IDEA,它原本是植根于腾讯平台的创新大赛,但正在逐渐展现出它另外的可能,即连接腾讯内容平台和外部创意要素,并聚合这些要素激发创新。
 
  NEXT IDEA与故宫的合作在2016年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次征集合作中,故宫开放了一批文化元素鼓励年轻人制作表情包。这些年轻创造者,不仅让明朝皇帝唱起了RAP,还制作了一批以故宫为题材的“皇帝很忙”、“门海”等萌趣的表情包,引发大量转发和关注,让百年故宫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回到了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次合作,我们发现,只要找到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可以大受欢迎,并且真正从展览中走下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活”起来。今年,NEXT IDEA将把“长城”也纳入这个庞大的创意者网络。
 
  传统文化不止要留住,还要获得新的生命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也处在普遍的严重焦虑之中。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人似乎再跨一步就能进入神的世界,“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
 
  这是一个警示。没有人知道未来的样子,但我相信连接的力量,也相信文化的力量。我们所热爱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优秀的艺术、千百年来为人类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将使人类有能力把控自己的命运。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必须在精神上连为一家,否则就将走向自我毁灭。”在他看来,不同的文明需要彼此熟悉。因为“我们并非仅仅生存于当下,我们生活在一条历史的长河当中”。而互联网的多样性和广泛连接,给不同文明带来了发展机会,给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创造了新的可能,也给民族和传统文化的活化带来新的方式。这些古老的种子,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发芽。
 
  这是今天我站在这里的原因,我希望与在座各位一起推动互联网与人文的融合,让互联网站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之中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程武在世界人文大会现场(左四)
 
  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合作创建了“开放的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Open Digital Library on Traditional Games)”,利用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护、传承“传统游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已经完成了4个试点国家36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游戏的收集和保护工作,搭建起了一个具有176项传统游戏信息展示的网站,并且正在尝试将这些传统游戏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我们相信,传统文化不止要留住,还要借助新的技术和新的表达方式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股力量现在或许还不够大,但我相信,未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汇聚成一股洪流。而腾讯将始终以敬畏之心面对科技赋予我们的力量,以互联网为基础,从科技和文化两个维度上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最后,我要报告大家,前面提到的阿尔麦的古羌乐,现在已被收入了QQ音乐的“发现音乐”专题。未来,我们还将在音乐平台上推出“非遗音乐保护专辑”。
 
2017年8月7日于比利时列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腾云”微信公众号 2017年8月8日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人文性”把人与人连起来
下一条: ·数字时代下的青年、创意者新生态与传统文化活化
   相关链接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
·[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