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人文学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人文学术

程武:让互联网站在人类思想的河流上
——在首届世界人文大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程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10 | 点击数:3714
 

   一边是互联网迅速连接和卷裹一切,一边是传统优秀文化正面临消逝的可能。腾讯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8月6日-12日,在比利时列日正在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人文大会上,腾讯带着一家互联网公司对人文、创意的理解参加了大会,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受邀在大会发表主题演讲,要点如下: 

  新的连接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帮助那些草根创作者,快速接入市场,集聚粉丝,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更广泛的创意生成,更扁平的创意生产,更广泛的创意认同,互联网所引领的这场信息革命也推动人文领域来到了一场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刻。 
  没有人知道未来的样子,但我相信连接的力量,也相信文化的力量。我们所热爱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优秀的艺术、千百年来为人类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将使人类有能力把控自己的命运。 
  只要找到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可以大受欢迎,并且真正从展览中走下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活”起来。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在发言中

 
  程武:让互联网站在人类思想的河流上 (发言稿)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为21世纪人文科学制定新的议程”,作为一家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很荣幸能参与到这样一场全球人文学者的对话,与在座各位一起勾画人文科学未来的蓝图。
 
  8月1日,在我启程来列日前,我的同事在互联网上发起了一个行动“留住正在消失的文化”,希望发动大家一起来记录身边正在消失的一些可称之为文化的东西。推动我们做这件事的起因,是我们听到了一段来自云端上的寨子阿尔麦音乐。
 
  这个寨子因为建在3000米的高山上,几乎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风貌,而这些歌者很多都已经七八十岁,寨子里的年轻人正在陆续下山,这些古老的音乐面临着消失的可能。
 
  我们一直在想,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连接一切,新的连接带来新的内容
 
  近几十年的技术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变是颠覆性的,这个过程还在加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正在迅速被新生事物所替代,在中国,这一切发生得尤其迅猛。
 
  我们童年的时候,电视才刚刚在中国开始普及,现在,我们担心孩子们和自己都过于依赖手机。在中国,手机的使用实在太方便了,我们可以用手机上网打游戏、听音乐、看书、购物、买票、叫人上门给狗狗理发,甚至,你可以不带现金出门,在一个煎饼摊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信,这个集合了Facbook和Amazon的超级APP在全世界有9.38亿的月活用户。QQ,我们的另一个即时通讯工具,也有8.61亿的月活跃用户。QQ的用户构成更为年轻化,他们喜欢各种新潮的事物。
 
  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连接的方式被改变了。移动互联网,更是使得“在场”这种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我们有一款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它有2亿用户。现在这一刻,有数千万人在玩它。不仅在中国,还包括韩国、泰国、越南和土耳其等。
 

腾讯开发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
 
  这当然是一个让人自豪的成绩。在过去的这十几年,特别是最近的五年中,我们一路奔跑,构建、整合了一个涵盖游戏、动漫、文学、影视、视频、音乐、电竞的泛娱乐业务体系。新的连接带来了新的内容。通过这个体系,我们为大众提供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多个模块的连接和聚积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伴随技术进步应运而生的泛娱乐在中国带来的文化能量,超过了当初最大胆的想象。
 
  创意者经济的三个特征
 
  泛娱乐从提出到现在,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与文化结合的基本模式。它不仅连接了不同模块业务,也将连接拓展到不同人群,创意者与消费者,创意者与文化生产机构,消费者与消费者。
 
  这种以创意者及其作品为核心的连接我们总结为“创意者经济”,它有几个非常清晰的特征。
 
  一是更广泛的创意生成。在我们的网络文学平台上,有超过400万的写作者将作品直接放到网上供6亿读者选择,如我昨天介绍,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职业作家。他们创作了1000万部左右的文学作品——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动漫平台上,每个月有超过9000万的用户在上面寻找动漫资源,动画播放量也已突破了惊人的100亿。
 
  在这个平台上,非常独特的是作者和用户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绝大多数作者并非职业作家,他们每天更新自己的作品,但他们同时也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读者通过购买、点评、与作者的互动来参与作品的发展,甚至有的自己开始改写,成为新的作者,甚至大神。那些最牛的作者被称为大神。
 
  二是生产环节被互联网重组了,一些不必要的生产和传播环节被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连接,创意者和生机机构紧密连接,消费者之间紧密连接。一个更扁平更高效的共享型的产业生态出现。大数据开始在生产环节扮演重要角色。
 
  三是新的连接增强了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使得消费者之间可以快速分享、合作行动,形成不断重组和变化的社群,高频互动也使得消费者与创意者及其作品形成了更强的文化认同。作品一旦成功,积聚了它的用户群后,可以迅速转换成其它形式。
 
  这不只是一种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叙事方式和思维模式。创意、观点在这种无远弗界的新连接中不断打磨、快速变化。技术在文化产业里带来的这种改变现在还在不断演进,我们隐隐感到,就像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有纺织机、流水线、汽车,还有好莱坞、麦当劳和流行文化。互联网所引领的这场信息革命也推动人文领域来到了一场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刻。
 
  这种连接让表达变得更为开放和多元,类似表情包和游戏等成为可以跨语言跨国界的文化表达和交流方式,也让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分野不再一成不变。
 
  在泛娱乐平台上流行起来的一种以道教哲学为基础的仙侠和玄幻类作品,原本是小众题材,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游戏等,形成了一股影响主流文化的强大力量。
 
  不仅在中国流行起来,在美国还出现了专门翻译中国网络作品的网站,很多英语读者付费追文。
 
 腾讯动漫《狐妖小红娘》
 
  例如,在腾讯动漫上,最受欢迎的是一本名为《狐妖小红娘》的原创漫画。在中国传说中,狐妖是狐狸所变,往往化身为年轻貌美但邪恶的女性。作者庹小新把它改装后加入时代的元素,利用网络漫画这种全新的载体,让狐妖变成了一个清纯、且敢爱敢恨的少女,受到年轻读者热捧。最近这个动画也成功打入了传统漫画强国日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与时代紧密相连,是所有文化形态的特征。
 
  在中国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未来,这些原生于互联网的文化形态,无论是网络文学、动漫,还是游戏和电竞,将担负更大的文化责任。
 
  这个庞大的以创意者为核心的网络就像恒星形成之前的星云,还在聚积能量和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它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比如连接创意者与消费者,以及连接消费者与消费者。但在连接创意者和专业人士,尤其是创意者和创意要素(比如创意资源)之间做得还不够好。创意要素的支撑网络还不够强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腾云”微信公众号 2017年8月8日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人文性”把人与人连起来
下一条: ·数字时代下的青年、创意者新生态与传统文化活化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宋嘉琪]互联网空间中的怪物生产·[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张多]短视频:移动互联网对神话文类的重塑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