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20 | 点击数:7853
 

  三、交融与变异:民间文学价值与功能

  这次打破“民间”与“作家”界域的方式,不仅为民间文学带来了短暂的繁荣,而且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发生了变异。前者已经提及,它的价值之一教化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即政策传达与意识形态表述,这与作家文学彼此交融、互为表里。王老九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就随时随地利用它歌颂党和毛主席,宣传党的政策,配合各种政治运动。……我每写一个东西,首先想到党的伟大,人民的力量。”江苏省群众性的民歌运动,“在‘党委挂帅、人人动手’下,已经普遍开花了。……每个乡都在编民歌,扫盲识字课本,也是本乡农民自己创作的民歌。”民歌一直延续下来的因素之一是教化的价值。在某些时段,官府高压,民歌依然有生存的空间,其缘由就是对民众伦理道德的教化意义。但是在新民歌运动时期,民间与官方相互交织,应由作家文学宣传的政策、意识形态,则由民间自我完成、自我实现。

  尽管凡是涉及民间文学的教材中都会提到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但是在很多民间文学研究与阐释中,往往将价值与功能混同。高丙中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中指出,我们今天所说的宽泛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其实应该冠名为“民间口头创作”,它包括了民间文学,还包括社会心理,所以它能起文化的复杂功能,而不仅是文学的功能;同时既然是民间文学,就应该具有文学的基本规定性。高丙中在著作中强调了民间文学文化功能的多样性。民间文学除了具备与作家文学一样的审美功能外,它还有实用功能。“民间文学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以来以实用为主,民间文学常常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达,或进行礼俗教化活动。”在新民歌运动中,民间文学的表达功能发生变异。

  民间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它就有民众表达与交流思想情感和认识看法的功能。《诗经》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在1937年6月26日《歌谣》周刊也刊载了《表达民意的歌谣》。可见自古至今大家都认可它是民众思想情感与认知的表达。但是在新民歌运动中,民歌主要成为国家话语的反映与应对。

  如“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咦,不是火焰山,原来是全民把钢铁炼。”在描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记载了相关歌谣,如“正月初三春打头,青川溪水哗哗地流。冯明给咱分田地,好日子呀才开了头。青砖瓦屋青石砌,手攀着梯子上高楼。感谢三营工作队,一心一心我跟党走。”这是改自当地的一首情歌。原初情歌的叙事与意境都被置换。“阶级”“炼钢铁”“分田地”等都是国家话语的转换,而且全国上下一盘棋,政府会议、大字报、意见簿、诗歌等都以民歌形式表达,这就改变了民歌的表达功能与表达场域。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所有新民歌都不具有历史价值,而是说因为民歌的表达功能被异化,民歌不仅是民众情感交流的形式,而且它还成为政府开会、政策宣传的形式。这样,民歌的表达功能被泛化,走向了极端。但是在新民歌运动中,少数民族民歌就不像很多汉族地区的民歌,功能异化、价值完全改变、“民间”缺席。比如傣族赞哈康朗甩在谈民歌创作时,他就提到傣族民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总喜欢围着赞哈听他们婉转动听的歌声,和那些傣族文学作品里的优美故事。”民歌在傣族生活承担着情感表达功能,同时也是历史知识传递与记忆的方式,因此,在新民歌运动中,傣族也根据历史的变迁和社会情境的变化,编了新的民歌,但是这些民歌的表达功能和实用功能却没有完全丧失。因此对于这次新民歌运动的分析,不能进行简单的同质化批评与反思,要注意到它内部的差异性以及民间文学价值与功能的特殊性。

  总之,1958年从民歌领域开始的大众化运动,不再是知识分子到民间去,而是要消融于“民间”,“民间艺人”与“作家”界限被打破,民间艺人与作家共同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文艺”新军。同时民歌与新诗的阈限亦被突破。这一年诗歌界“出现了普遍繁荣的、盛况空前的图景”。这是诗人徐迟在新民歌运动第二年编选的《一九五八年诗选》序言中所说。接着,他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这一运动的“盛况空前的图景”。随着历史的车轮,这一“盛况”烟消云散,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开始探索的,民歌对于新诗的意义,既走到了巅峰,也开始滑向反面。正如有学者推测,如果没有这次极致的运动,“歌谣形式进入新诗并非完全不可能”。

  

(原文刊于《民族艺术》2017年第3期。因篇幅所限,此处删去注释与参考文献,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许钰]北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的昨天与今天
下一条: ·[周波]美国民俗学的移民研究传统
   相关链接
·[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毛巧晖]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江棘]“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
·[康凌]“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
·[罗瑛]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民族艺术际遇·“中华传统民俗蕴含的神韵与智慧”和“1958年新民歌运动及其当下意义”
·[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非遗”保护向学院化和大众化两个方向并进
·[刘柠]沟口雄三:汉学家“手艺人”、越界者·[何成洲]“表演性”越界: 语言、性别与文化
·[吴心海]《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江金波]中国民俗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