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7年暑期学校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中美日民俗学暑期学校2017年暑期学校

招生║ 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25 | 点击数:5467
 

 


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
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日本民俗学会
联合主办

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暑期学校
招生启事

  一、时间:2017年7月16-27日。

  二、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学院。

  三、教员构成:中国民俗学会2名学者,美国民俗学会3名学者,日本民俗学会2名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2名学者,复旦大学1名学者,呼伦贝尔学院1名学者等。

  四、授课内容:以村落民俗传统的存续及其变异问题为导向,展开中、美、日三国之间的个案比较和理论分析。

  五、学员要求:民俗学专业在校研究生或最近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民俗学青年研究人员,拟选拔中国学员8名。

  六、学术目标: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其实践近年来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状况,本届暑校旨在通过民俗学及相关领域青年后备人才的专业培训,建立和加强中、美、日三国民俗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网络及联系。本届暑校不以学分或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员表现,而是鼓励积极参与发言、讨论及田野考察,并于暑校结业一个月以内向组织方提交一份研究报告或相关学术论文。

  七、语言要求:本暑校的主要语言为英语,学员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暑校将为学员提供授课教师中、英文的演示文稿,同时配备相应的翻译人员以确保学术交流的顺畅进行。

  八、暑校日程:7月16日报到,27日离会,授课、讨论及田野调查在此期间交叉进行。

  九、费用说明:学员往返旅费自理,学习期间的费用由主办方承担。

  十、申请方式:学员需向组织方提交申请书,详述其专业背景、研究旨趣及参加暑校的理由,同时附上最新版个人简历,请将后附报名表发送至如下邮箱:chinafolkloreAT163.com

  十一、报名截止日期:2017年7月8日

  十二、审查与录取: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将组织专人对报名资格予以初审,并采用电话约谈等形式进行审查,于7月10日确定最后入选名单,入选名单将公布在中国民俗学网主页。

附件一: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附件二:2017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暑期学校报名表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2017年6月22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招生║ 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暑期学校:录取名单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