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毛巧晖]微信时代清明节
——仪式空间与民间叙事的重构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03 | 点击数:9376
 

  清明节这几日也是“春光无限好,旅游踏青忙”。踏青出游的人日渐增多,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可能随之增加。要提醒大家:清明出行莫忘安全。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8日发布预警,清明假期请广大群众注意出行安全,自驾车请勿超速行驶、疲劳驾驶、超员载客,乘车出行时应选乘合法营运客车。

  踏青习俗在当下社会逐渐转为旅游,但是“旅游”的活动半径大大超越传统“踏青”习俗,再加上当下社会交通方式的改变,“交通安全”成为附着于“踏青”习俗的新叙事。诈骗则更是因为当下社会环境以及媒介改变而生发,如:

  几天前,南京市民李先生收到了一条信息,内容是邀请他参加王某的葬礼,而巧合的是,李先生恰好是有一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王某。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民警介绍,李先生因为清明节期间不在南京,没有办法去参加告别仪式,就说转个份子钱表示慰问。很快,对方提供了一个银行账号,李先生转了2000元过去。随后,李先生向另一位朋友提到王某的事情,可这位朋友说,刚看到王某在更新朋友圈。这时,李先生才意识到被骗了,于是立即报警求助。

  类似诈骗帖子在清明节的朋友圈,成为了“另类”叙事,但这也是利用了清明节快到了,中国人传统的追思哀悼以及“逝者为大”的文化心理。这些本与清明节俗无关的叙事,在微信中,成为了清明节俗的附带叙事。民众在清明节俗变迁中,进行自我文化调适(adaption),正像杨·范西纳(Jan Vansina)所说“大量的神话都完全是对现存的世界与社会做出解释”[13]268,民众的清明节叙事虽然不是神话,但它也是要适应当下,将日常生活转入清明叙事;同时,它也基本与国家话语契合。

  小结

  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微信已成为个人微观叙事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不仅清明节的传统仪式空间发生了转移与重新建构,而且微信中对清明节的叙事,已经成为个人微观叙事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并如电视一样,已经“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正如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14]对电视的分析,电视已经进入日常生活而获得日常性,微信中的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表达基本一致,除了“节气养生”外,像“先烈、传统文化、安保、环保”等主题基本一致,从中又能看到另一层面,即逐渐开始恢复了清明节节日与节气合一,户外活动为主,哀思与欢乐交融的传统。

          

  注释:

  ①网祭是传统清明祭祀活动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祭祀仪式。参见凌远清:《网墓符号特性与清明网祭之仪式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网络祭奠是指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上为故去的人建立一个纪念馆,在网上祭奠逝者的亡灵。纪念馆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逝者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同时还提供各种各样的祭祀工具,有“烧纸”“献花”“扫墓”“祭酒”“上香”“奏乐”和“点烛”等。参见李晓红、方金珍:《论网络祭奠——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7-120页。②网祭的第一家网站是网同纪念网(网址:http://www.netor.com/)。参见成志芬:《清明节网祭调查报告》,内部资料。这一成果系北京联合大学张勃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清明节”调查报告之一。③“‘清明拜祭’类公众号出现了,你会在微信上祭拜吗?”大众论坛,http://bbs.dzwww.com/thread-52437750-1-1.html,2017年3月15日。

  ④主要有吴真:《清明祭祖习俗的城市化进程——以香港“清明思亲法会”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171-177页;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文化遗产》2016年第1期,第32-41页;王均霞:《传统的固守与变迁:上海清明节祭扫习俗的都市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38-46页。⑤于杨:《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http://baike.haosou.com/doc/7869991-8144086.html,2016-10-30。⑥习近平:《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china.newssc.org/system/20151216/000630140.html,2016-10-30。⑦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等有关工作,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08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具体安排通知如下。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领域发生了“空间转向”,中国学界亦受此影响,人类学等领域对仪式的研究开始转向“空间视角”。参见冯智明、陈容娟:《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以贺州土瑶安龙仪式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第27-32页。⑨“历史上的清明节习俗活动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类内容,一是以慎终追远、报本返始、敦亲睦族、缅怀逝者为主旨的祭亡扫墓活动;二是以娱情遣怀、张扬生命、呵护新生为主旨的娱乐活动,包括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斗鸡、斗草等;三是以不误农时、爱护牲灵、祈求丰收为主旨,与农业生产和节气关系密切的活动,如饭牛、饲蚕、祀神以及清明农谚等。四是包含丰富意蕴的饮食习俗和插柳习俗。此外,还有社会交往、祀神、禁忌、传说等。”参见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文化遗产》2016年第1期,第33页。⑩不同地域,时间不同。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第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参见:《传统社会的清明节习俗》,长春新闻网,http://www.ccs.cn/jrgz/2016qmj/news/2016-4/2699_135197.shtml,2016-04-01.11此“标准化”之意取岳永逸对端午节习俗标准化的论述。参见岳永逸:《粽子与龙舟:日渐标准化的端午节》,《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第61-65页。12参见学习啦,http://www.xuexila.com/jieri/qingming/561469.html。13参见纯真网,http://www.cz88.net/lizhi/wenzhang/3920348.html。14《媒体借微信公众号营造别样清明节》,新闻出版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4/07/c_134129503.htm,2015-04-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郭人旗.传统文艺可同网络直播实现共赢[N].中国文化报,2017-03-29.

  [3]闫玉,彭兆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3):72-77.

  [4]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晴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M].江湄,邓京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集团,2010.

  [5]吴真.清明祭祖习俗的城市化进程——以香港“清明思亲法会”为中心[J].西北民族研究,2010(4):171-177.

  [6]孙天明.这个清明逾5万人次选择微信公众平台“微祭奠”[N].南方都市报,2016-04-08.

  [7]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J].文化遗产,2016(1):32-41.

  [8]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文军,赵勇,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

  [9]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0]Henry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1991.

  [11]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程嘉钧.从话语理论看清明节期间《新闻联播》报道(2009-2013)[J].东南传播,2014(2):103-104.

  [13]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M].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本文原载于《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侯仰军]孝在清明
下一条: ·[周星]从“亡灵”到“祖灵”或“英灵”:清明墓祭的文化逻辑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
·[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